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为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接力奋斗

发布时间:2022-06-30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原标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为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接力奋斗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好“大思政课”……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本市大中小学,为首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少年儿童到青年学子,一个个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接力奋斗。

  “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

  四合院古色古香、绿树成荫,教学楼雕梁画栋,石板路上刻着古训警语,踏入文化长廊,书法、国画、彩塑京剧脸谱……一幅幅精美的学生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校园里,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时光回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民族小学参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时,也曾沿着文化长廊一路欣赏学生们创作的作品,并在墨韵堂驻足许久。“总书记表扬学生们写得好,并叮嘱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当时的情景,该校校长马万成记忆犹新,他说,总书记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为民族小学指明了方向。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近年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小学的重要一课:全校师生都练起了毛笔字;该校还开设了非遗保护项目相关课程,请来艺术大师授课、讲座……一场闯关大赛在学生中流行起来,该校自编了一套《乐诵经典——小学生古诗文分级诵读读本》,对应12个关卡,学生们自主选择挑战背诵篇目,一边闯关一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提升自信心,乐在其中。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民族小学以总书记的指导为方向,不断探索,提出“六个一”工程,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个好身体、一份好担当、一生好习惯。如今,民族小学的校园里,孩子们将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化为行动:食堂里,有小小监督员提醒同学们“光盘行动”、营养均衡;花坛边,一群小志愿者组成“校园随手捡”团队,维护校园环境;学生们还用童言童语创作出一本诗集,“友善”篇里,有学生写道:“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牵得牢”……

  那天在墨韵堂,孩子们请总书记为“中国梦”点上最后一笔,总书记对孩子们说,未来的中国要靠你们来建设,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这一笔还是由你们来点吧。

  如今,这一笔已由学生们点上。

  民族小学的学生每年都要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自己的成长。2018年,民族小学五(8)中队全体少先队员收到了总书记回复的勉励语。汇报信主笔之一、如今已升入初三年级的洪樱说:“我要刻苦学习,锻炼身体,将来当一名医生,帮助更多人。”

  在北京,更多中小学在“圆梦”路上。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观看了学生们正在研发的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2016年底,小卫星即将发射前,研制团队的学生们向总书记写信报告。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6年来,八一学校在航天科技教育领域做了大量实践探索,相继开设卫星测控与应用、月球探测车设计与制作、无人机原理与制作、北斗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等项目式课程和科普小卫星研究课程,并引入航天专家资源,打造“箭、星、站、器”4个主题实验室,开发普及、提高、挑战三级航天课程。

  该校高二学生詹润晗,对浩瀚的宇宙很感兴趣,每周四下午都要在学校的天工苑实验室待两个小时,研究他的“月球电磁车城堡”。他兴致勃勃地说,在航天科技课程中,自己学会了合作、专注,并练就了不怕失败的勇气。

  美丽的中国梦,在首都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唯有奋斗最青春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考察时,曾多次提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高等教育发展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对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提出殷切期望。

  “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在北京的高校里,一群青年人正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用行动书写时代答卷。

  从年轻走向衰老,自然的规律,细胞的命运。如何逆转这一“生命时钟”,是科学界和医学界的长期难题。2022年4月13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使用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为我国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解决了底层技术上的“瓶颈”问题。

  4年前的春天,在北大金光生命科学大楼一层大厅,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了邓宏魁团队研发的新一代干细胞技术等科研装置和实物模型,强调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对交叉学科群和科技攻关团队的支持,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近年来,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开始逐步走向临床转化,并通过科教融合的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邓宏魁说,团队的研究为治疗重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汽车产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我们必须从学术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上来努力,才能对未来智能汽车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倪俊说这番话时,刚满28岁,2019年还在北京理工大学读书的他已拿下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在无人车领域有多项创新成果。如今已是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助理的倪俊,正在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而努力,他说:“无人车产业发展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系列“卡脖子”难题亟待突破。邓宏魁、倪俊的故事正是北京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等项目平台建设取得一系列进展。“卓青项目”承担各类重大科研项目43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68项,多项社会研究成果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多项科技研究成果在京完成转化,产生经济效益约3.6亿元。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鼓励和引导高校加强从基础理论研究到重大技术突破的一体化创新,加速产出科技成果,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

  办好“大思政课”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一门人尽皆知的课,这就是与北航同龄、有近70年历史的“航空航天概论”课。作为北航每年近4000名本科生的必修课,“航概”课是北航课程思政的典范。这门课厚植空天报国情怀,知识线、思政线齐头并进,实施情怀化、实物化、系统化教学方法,形成了近百个思政案例,覆盖所有章节和教学环节。

  “北航坚持让专业课讲出思政味,思政课讲出专业情。”北航党委书记曹淑敏说,在北航,思政课与专业课不是不相交的平行线,而是交相呼应、同向同行,共同编织出课程育人的多彩画卷。

  办好思政课,不只是在高校。

  近年来,在北京大中小学校的课堂上,鲜活的例子屡见不鲜。聚焦首都盛事、“开门办思政”,本市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2021年,“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揭牌,落户海淀。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组长任兴来说,集体教研让大中小学讲思政课从“背对背”变成了“面对面”,以“让社区更美好”的课题为例,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政课上都能找到相应的学科内容,通过一体化教研,老师们围绕学生对社区建设的意识,设计三个学段不同的讲课方式。

  本市还坚持“开门办思政”,彰显北京味道。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抗击新冠疫情,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每一件国家发展的大事要事,都成为最鲜活的思政课堂。

  办好“大思政课”,本市探索出一条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特色道路,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