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调研专刊第二十二期

发布时间:2017-04-29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调研专刊第二十二期

 

政协房山区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12月29日

 

 

对我区新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

区政协委员 马连杰

 

科学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面对能源危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为了解和掌握我区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情况,我们在深入农村实地考察后,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我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实施了四项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两气”工程。截止2009年,我区“两气”工程累计总投资量2.45亿元,24100户农户实现集体供气。建成了一批以黄山店村、上中院村、后石羊村为代表的沼气集中供气示范村。在窦店镇河口村、大安山乡寺上村、张坊镇西白岱村等近1500户农户家中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南河村、西安庄村、庙耳岗村等10个乡镇的27个村实施了不同规模的大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

——“亮起来”工程。2006年至2009年,我区在“亮起来”工程中共投资2.13亿元,安装太阳能照明灯30000余盏,涵盖全区23个乡镇的200多个村及公路沿线,解决了农村群众夜晚出行难的问题。

——阳光屋顶工程。2006年至2009年,我区共累计投资1.1亿元,在43000户农户家中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并建设示范村150余个。2009年开始,分别在45个村建设了集体用大型公共太阳能浴池,总集热器安装面积9000平方米,满足了23000余户农户的四季洗浴需求。

——户用绿色采暖工程。截止2009年,我区共投入资金1920万元,搭建节能卫生吊炕3.2万铺。2008年和2009年,推广建设生物质地采暖650户、清洁生物质炉10699户。2006年至2008年投资近300万元,建成4个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的生物质燃料加工厂。

可再生能源工程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平均每年节煤近11.9万吨,节电5.7亿度,年节支近1.5亿元。

(二)生态效益: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34万吨、二氧化硫0.25万吨、氮氧化物0.18万吨。在36处规模化猪场进行沼气工程建设,每年减少向大气排放0.23万吨氨气,200多吨硫化氢,378吨粉尘和8000万亿个菌体,有效减少了污染气体的排放,消除了寄生虫卵及蚊蝇孳生场所,减少了人、畜传染病。   

(三)社会效益:20128户低收入农户中有1万余户不同程度的享受着新能源设施带来的便捷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减轻了生活负担。低碳、节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正在我区农村逐步实现。

二、我区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服务机构及管理体系

2007年,我区投资260万元,建成了全市首家新农村能源技术综合服务站,负责全区农村大型沼气工程、大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等农村新能源设施的建设、运行、抢修维修、保养、配件供应等工作,同时对全区农村新能源设施运行状况进行监测。能源站以技术服务为依托,通过能源工程建设和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各项工程综合利用率,实现以农户为主体的生产及生活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我区农村可再生能源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我区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质检、安监等部门缺位。巡查人员只能从技术层面给予指导,没有安监、质检、消防等部门协助,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村级气站实施整改,运行与安检脱节,直接威胁到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农村能源管理体制存在较大缺陷。政府部门设立的农村新能源建设及管理科室职能弱化,办事人员精力分散,各自为政,出现“谁都管又谁都管不好”或“总认为有人管反倒没人管”的问题。现行的管理体制不能满足农村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管理维修维护资金短缺。截止2009年,我区早期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户用生物质炉、节能吊炕等陆续进入维护期,但由于缺乏维修维护资金,部分气站的运行和使用已受到了严重影响。

(四)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我区新能源设施遍布全区23个乡镇的260多个村,而能源站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30多个,在编人员仅有十几个,且技术水平较低、年龄偏大、流动性强,对农村可再生能源管护的难度较大。

(五)维护设备相对落后。能源服务队缺少高精度的专业检测维修设备,日常维修维护工具的标准型号不统一,与建设专业化、系统化农村能源服务队伍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四、我区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潜力

(一)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2009年生物质资源量调查数据显示,我区有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142处,畜禽养殖年产粪污达到496.15万吨;耕地种植总面积42.2万亩,年产秸秆30.4万吨;其它农作物占地0.1万亩,年产秸秆约0.5万吨;林业废弃物67.95万吨。现有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年生物质资源需求量为: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31座,总建设池容量2万立方米,年处理粪便及污水能力达到30万吨;生物质燃料加工厂4座,年消耗秸秆1万吨;大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6座,年处理秸秆废弃物近0.68万吨物质炉10669台、生物质地采暖650户,年使用林业废弃物2.32万吨。综上所述,我区新能源设施利用资源量为粪污年利用30万吨,秸秆废弃物年利用11.28万吨,林业废弃物年利用2.32万吨,占其资源年产量比例分别为粪污资源6%,秸秆废弃物37%,林业废弃物3.4%。

(二)太阳能资源发展利用潜力。我区太阳能年总辐射值约在5020—6280MJ/m2, 日照时数≥6小时的天数是250—275天,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但我区太阳能利用率还很低,太阳能灯覆盖范围较窄,在提高科技含量后可向城乡结合部及城区延伸。

(三)地热能资源发展利用潜力。我区地热资源丰富,地热资源水温最高达70℃,探井深1300米,出口温度60℃,日出水量 2000 立方,水量充足,可持续开发100年,但目前可以应用和普及程度较小,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五、对我区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我区应继续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深入思考和谋划农村能源发展大计,到2015年,农村新能源建设应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充分利用资源,加大生物质能源建设力度。建设大型秸秆气集中供气工程45座,大型生物质燃料加工厂10座,秸秆废弃物利用达到50%,受益人数成倍增长。加大户用生物质地采暖和户用沼气等单体农用节能推广力度,户用生物质地采暖和户用沼气分别达到5000户的规模。

(二)完善产业链条,向大型化、集约化发展。集中力量建设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50座,其中,2000立方及以上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要占工程总量的30%。

(三)加大科技含量,引入高科技设备。太阳能照明灯对全区23个乡镇462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照明灯总规模达到50000盏。太阳能浴室建设范围由农村向城乡结合部扩大,每年新建30个,使用地源采暖等高新技术,提高浴室科技含量。

(四)引入人才,提升建设队伍整体素质。以《可再生能源法》为依据,调整并完善农村新能源建设队伍,提高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使能源建设部门向系统化、专业化、统一化方向发展。努力打造一批新能源特色示范村,扩大新能源建设影响力。

(五)加快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深入宣传并广泛应用“低碳节能”理念,带动新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将太阳能应用及墙体保温等作为农村新建建筑的硬性指标,保障与改善民生。加快改善农村民房、农村中小学、农村卫生院等公共建筑供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