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调研专刊第十四期

发布时间:2017-04-29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调研专刊第十四期

 

政协房山区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12月26日

 

 

关于房山区资源型产业转型的调研

区政协委员 农工房山总支主委 王海平

 

近年来,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产业政策,为改善北京市环境质量,我区资源型产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资源型产业的转型迈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对接续主导产业提出了紧迫的要求。研究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思路与对策,对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三化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区资源型产业基本情况

我区原有8个乡镇开采煤炭、16个乡镇开采非煤矿产品。这些乡镇以煤炭和非煤矿产品开采及相关产业为主,收入占乡镇经济总量的60%以上,其中有3个乡煤炭开采及相关产业收入占全乡经济总量的95%以上。

按照我区2005年煤矿调整规划,一是2005—2007年关闭年产5万吨以下的煤矿,把现有139家煤矿重组整合为78家,减少61家;二是2008—2010年78家煤矿进一步重组整合为30家,减少48家,产量控制在200万吨左右;三是到2013年所有煤矿退出生产领域。而到2010年5月底,18家煤矿关闭工作已提前完成,由房山国土分局上报市国土局完成了对采矿许可证的注销。

此外,按照矿山整合关闭方案要求,截止2011年8月,我区已关停涉及19个乡镇(街道)的水泥企业15家、石灰企业44家、石材企业239家。

二、我区资源型产业转型面临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资源型企业退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绿色北京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原有的产业优势逐步丧失,新的接续产业尚未形成,遗留了山区产业功能单一、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减弱、生态环境破坏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接替产业发展缓慢。一是启动资金不足,缺乏管理与科技人才。目前,镇村经济财力普遍下降,承担日常工作运转已捉襟见肘,而获得支持的产业项目又非常有限,致使很多好的产业项目无法启动。二是项目前期投入大,审批难,后续支持少。项目前期需要做可研、初设、勘测、评估等手续,如申请失败,费用需自己承担;在审批环节,程序杂、时间长,审批下来后往往错过了项目的最佳机遇期。三是有关替代产业培育周期长、见效慢。农业、旅游等替代产业项目有一定的培育期,见效周期长,而项目支持一般只有建设当年,缺乏后续支持,影响项目效益的发挥。四是相关产业薄弱。制造业尚未形成规模,很多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上游行业对下游行业的拉动不够,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不强。

(二)矿区生态修复难度大。我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长期无序的矿山采掘导致植被受损,生态环境恶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一方面部分山区含水层遭到毁坏,浅层地下水疏干,河道径流量锐减,枯季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不仅给群众生活饮水带来不便,增加了生活成本,而且制约了种养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大面积的地下采空区,极易发生地面塌陷,限制了发展空间。

(三)资源型农民生计安排困难。据统计,2005-2011年我区资源型产业关闭转停造成8个乡镇大量的劳动力事业。尽管通过各种渠道安置了大部分人员再就业,但仍有部分尚未就业,这部分失业农民基本年龄偏大、学历低、观念陈旧、技能单一,成为山区农民“绝对失业”的劳动力,几乎完全失去了收入来源。另外,已解决再就业的劳动力主要被安置在临时性的工作岗位,收入水平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关矿前的收入水平形成巨大反差,挫伤了资源型企业与农民的转型积极性。

(四)遗留问题多解决难。我区产业转型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包括关闭煤矿的伤残职工、退休职工、死亡家属的补贴、煤矿职工的矽肺、关闭煤矿等“五小”企业的损失及债务、农民生活燃煤以及原企业职工的补偿安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棘手,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群众情绪,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五)山区基础设施薄弱。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平原地区相比,还比较低。道路交通、清洁能源、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教育、科技服务、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不够;产业聚集地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新兴社区便民商业设施、商业功能设施、结构设施和配套设施不足;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础设施较差,不能满足信息采集、产品输出和生产用水等方面的需求;旅游景区公路质量和观光交通状况不能满足需求。等等这些,是障碍我区资源型产业转型的主要因素。

、对我区发展替代产业、促进产业转型的建议

(一)优化政策环境

1、政策支持。市区政府要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资本和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制订扶持替代产业发展、人口搬迁安置、替代产业聚集,替代产业融资、财税、信贷、人才等政策,支持种植业、养殖业、观光农业、旅游业和配套加工业产业的有序发展。

2、资金支持。在对替代产业税收优惠的同时,地方财政部门应设立替代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款用于替代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投入、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设、产品开发与营销等方面,保障替代产业基础建设、规模扩展,产品研发、生产和流通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二)优化市场环境

1、信息导向支持。规范建立和完善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及时、准确、系统、权威地把信息传递给企业,尽量降低企业在决策中的风险;对建设生态产业投资环境进行设计与策划,并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宣传,使国内外的投资者与创业者了解房山山区、投资房山山区。

2、基础设施支持。加大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提升山区公路交通、信息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功能iv style="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28pt">3、人力资源支持。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力量,加强对再就业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技术,成为替代产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4、融资渠道支持。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拓展引凤入巢空间,开发当地乡镇的招商引资能量,依靠多主体、多渠道、多方式融资,发展替代产业。

5、技术服务支持。对替代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支持,建立、健全乡镇一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加强对乡、村科技人员和骨干农户的实用技术培训,形成高效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投入机制;加大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将技术改造的扶持奖励重点集中在拉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企业和项目上。

6、要素集聚支持。推动生产要素聚集,加强同类产业的空间整合,使规模较小的配套企业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贴近首都大市场的优势,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替代产业链。

(三)优化生态环境

1、环境治理支持。积极申请国家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对矿山开采区和产业集聚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整治;加大财政资金对于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土地整理项目、荒山造林项目、碳汇项目等优先安排,尽快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2、绿色体系支持。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山区优势产业;积极招商引资,推行清洁生产,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紧密结合。

(四)优化社会环境

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医疗和文化等领域硬件条件的改善,发挥城市优质资源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保障老年人养老保障等制度,进一步健全生态涵养发展区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