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调研专刊第十五期

发布时间:2017-04-29 文章来源: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调研专刊第十五期

 

政协房山区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12月27日

 

 

加快我区职成教育发展

努力为“一区一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区政协副主席  李惠英

 

加强职业和成人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区,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房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区“三化两区”战略的深入实施,五大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随着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签约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区不仅需要大量高端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更需要大量的蓝领技术工人,如何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跟上“一区一城”的建设步伐,已成为我区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一、房山区职成教育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整合,目前,我区共有2个中心(成教中心和职教中心)、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理工大房山分校)、1所成人高校分校(北京电大房山分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房山第二职业高中、房山职业学校)、3所成人中专学校(电专、农广校、财贸中专)、23所乡镇成人学校、8个行业培训中心(原卫校和农机学校等)、6所乡镇社区教育中心、409所村成人学校、87所市民学校、38个社会办学机构(不含燕山地区)。另外,还有市教委审批落户本区的中高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7所,包括1所高职院校,1所中专校,2所技工学校,3所民办高校。

全区职成学校专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1156人,其中成教中心教职工181人,专任教师110人;职教中心教职工19人,专任教师14名;两所中职校教职工292人,专任教师205人。开设专业包括学前教育、财会、旅游、物流、汽车、建筑、印刷、动漫、现代服务、计算机、农村行政管理等70多个,职成学校在校生1.5万人。

二、主要工作成效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职成教育作为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三教统筹”协调发展,房山职成教育紧密结合“三化两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实际,大力推进职成教育的改革发展,积极服务现代化新房山建设。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初步形成了以房山区成教中心为龙头,以1所成人高校分校、5所中职校和成人中专为骨干、以23所乡镇成人学校为阵地,以409所村成人学校和87所市民学习学校为基础,以38所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职成教育网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是办学和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各类职成学校占地面积达到365494平方米,建筑面积114376平方米,固定资产23369万元。近五年,每年招收大中专学生5000人以上,学历教育在校生连续4年超过1.5万人。各类职业培训成效明显,年培训量均在15万人次以上。

三是农村远程教育步伐明显加快。57个农村远程教育卫星站点,利用有线广播、卫星电视、科教信息平台等开展农民远程教育,使成人教育的触角深入到家庭,服务领域遍及全区每一个角落。区教委被教育部评为新型农民培训全国先进行政单位、南窖乡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新型农民培训先进机构,房山区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全区先后有16所乡校被北京市教委评定为示范性乡校、65所村校被评定为市级重点村校。

四是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形成了2所规模较大、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其中房山区第二职业高中在校园环境、实习实验设备等方面达到了省市级骨干示范校标准,成为我区唯一的1所省市级重点职业学校。该校现有印刷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汽车运用与维修等6大专业群和一个高职预科实验班。房山职业学校现有学前教育、物流管理、旅游等6大专业和高职大专部。校企合作进行了有益探索,二职高与长安汽车校企合作正式挂牌,双方共建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创出了一条校企互利双赢的发展新路。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职成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职成教育的发展速度仍远远落后于五大重点功能区建设发展的速度,尤其是石化新材料产业、汽车制造、高端旅游、高端都市农业、城市化经营管理等行业的领军人才及大批技能型人才紧缺,已成为“一区一城”建设的短板,难以满足驻区企业的需求和我区跨越发展的需求。

(一)职成教育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缺乏统一管理。众多职成教育培训机构,既有教育部门举办的,也有劳动、农委等部门举办的,还有民办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仅造成学校经费拨付标准不同,教师待遇和职称评定标准不同,更导致统筹管理和资源整合困难,难以得到市级和国家教育部资金的重点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北京理工大学房山分校属于区内重要的高等职业学院,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未在教育部备案,发展乏力,又没有自主招生权,区内急需的人才不能扩大招生规模,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和学校的发展。由于统筹协调不够,良乡高教园区内高校的智力和人才优势对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实验实训基地场所和设施难以适应“一区一城”建设的需要。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区内的中高级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都普遍存在着办学场地不足、特别是实验实训基地小或短缺的突出问题。由于实验实训基地占地小,缺少专业的教学实验设备,使得一些专业的教学只能是教理论,学生实践能力差,校企、教与用不能更有效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一方面,职校培养出的印刷、物流专业技术型人才流失到外地就业。另一方面,区内企业急需的新兴产业人才又没有培训的学校和专业。

(三)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承担急需人才的培养重任。现有区属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不仅使教师超负荷工作,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文化和职称结构较低,现有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86%,中高级职称教师仅占48.9%。专业教师特别是双师型师资数量严重紧缺,计算机、建筑、财经、艺术、汽车修理等专业高级教师仅占14%,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急需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

四、对策与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了职成教育的发展方向,“一区一城”新的功能定位,尤其是五大重点功能区建设全面突破,使房山的职成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据入企问卷调查,“十二五”时期,北车集团、长安汽车、京西重工等高端制造业企业和石化新材料基地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职成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局部问题,而是直接影响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事关百姓就业的重大民生问题。所以,要牢固树立职成教育服务发展与民生的理念,要像抓经济发展一样集中力量抓好职成教育工作。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一是建议由区政府领导牵头,由相关部门参加,成立我区职成教育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协调我区职成教育的整合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设立职成教育办公室,组成专门的队伍对我区职成教育机构和区内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摸清底数,掌握“十二五”时期人才和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我区职成教育发展重点。二是按照“十二五”规划关于建立人力资本强区的要求,结合我区职成教育现状和企业需求,修改完善我区“十二五”职成教育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方向、目标,细化职成教育的任务和措施,使之与经济发展规划相配套。三是充分挖掘区内高等教育学校的优势。由职成教育领导小组协调高教园区内的大学,与区内企业建立定期联系机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定专业、定点、定就业意向培养,满足区内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整合资源,改革管理体制。首先,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区政府牵头进行协调,把理工大房山分校建成独立办学、自主招生的高等职业学院,解决该校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其次,深化职成教育体制改革。借鉴顺义、大兴的办学经验,整合成教中心、职教中心及区内高等职业学院、中等职业学校、行业培训机构和成人学校,并吸纳有条件的企业参加,组成股份制职成教育集团,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第三,积极推进教学环境、教材应用、办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创新,因需设置专业,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通过定单培训、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等形式,使区域内智力资源共享,互利多赢。

(三)以服务五大园区建设为目标,加强我区职成教育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根据职成教育发展需要和学校现状,建议一,整合现有实训基地和全区学校闲置的场地分专业建设不同的培训实训基地,这样虽然分散但节约用地,又能盘活闲置资产。建议二,如果有条件,可通过土地置换集中拿出300—500亩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我区的实验实训基地,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和教学装备设施,使基地成为集高等职业学院、中等职业学校、成人培训、岗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满足不同培训的需求。建议三,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教与用有机衔接。

(四)认真落实区“十二五”人才事业发展规划,吸引各类人才向我区聚集。近年来,房山职成教育为培养本区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要想让一个地区长远发展、快速发展,关键还在于高层次紧缺人才。因此,建议区政府在实施“十二五”人才事业发展规划时,要针对“五大园区”建设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进一步细化我区各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为房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针对职成教育学校专业教师缺乏的现状,在职成学校自我培养教师的同时,建议区政府制定引进专业教师的政策,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完善相关人事制度,面向区外和企业招聘专兼职优秀专业教师,并鼓励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总之,要做大、做强、做精我区职成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培育职成教育龙头;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提升人才资源聚集能力;创新人才开发培养模式,深化产教、校企对接融合,使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产业的升级而提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优化,为“一区一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