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良乡示范区建设路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4-29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关于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良乡示范区

建设路径的思考

耿纪民

 

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区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第一拉动力,主动融入市区,城市化进程明显提速,到2014年底城市化率达到了68.9%。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2014年北京市城市化率已经达到86.4%,比我区高出了17.5个百分点。从横向对比来看,在城市发展新区中,我区的城市化率处于中游水平,排名第三位。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昌平81.1%、大兴70.8%,分别高出我区12.2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考虑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副中心和二机场建设等因素,我们很有可能被后面的通州赶超,并且进一步拉大与大兴的差距。可以说,对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房山而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我区要想追赶首都城市化水平,实现成功转型,不被其他城市发展新区落下,必须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快探索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之路,让新型城镇成为京保石发展轴上闪耀的“群星”。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与信息化同步发展,让农民就地城镇化。这就有效破解了传统城镇化中城是城、乡是乡,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居民参与度不高,不愿意放弃土地和农村户口等问题,将极大地提高我区的城市化水平。

在这方面,良乡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我们与中海集团紧密合作,着力探索良乡模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一是尝试进行整体开发。准备以一村、一园、一路、一镇、一城的“五个一”联动发展格局,支撑全镇25.9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立体化、全领域的统筹开发,期望实现全镇16个行政村、3万人口的全面新型城镇化。二是探索新型运作模式。在具体开发中,尝试不靠政府大规模投资或举债来支撑,而是整合区域发展诉求、企业发展诉求、农民发展诉求,让企业投融资,通过二元收益循环互动推进。三是努力推进“三个一体化”。探索通过以业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配套,将城市功能引入到农村腹地,这样既可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的一体化,也可以实现城乡生活保障的一体化。目前,我镇中心区拆迁已初战告捷,前期总投资16-17亿元,均由中海投入,政府未举债、财政未列支。全镇立体单元式统筹城乡规划已完成区里审批,即将上报市规委;第一批农村(官羊新村)改造基本成熟,宜居小镇、现代生态农民新村、国际智慧产业新城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良乡示范区,是创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有益实践,对于提高我区城市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将“房山区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良乡示范区项目”纳入房山区“十三五”规划,对全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要突出顶层设计。目前,我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处于加速发展的后期。我理解,从加速发展阶段过渡到高度城市化阶段,这是一道“大坎”,必须以更大的魄力、更大的力度对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用“大手笔”作“大文章”。应该说,过去的那种“一家一户”、“一村一社”的发展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自上而下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单元式、区域化、立体型发展。这个单元可以是一个乡镇,也可以是几个乡镇或者全区的某一区域,以利于资源的统筹、资金的统筹和发展规模的统筹,变“单打独斗”为“集团作战”,真正打造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群。

二是要加强主体规划。目前,我区初步形成了“大项目带动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依托小城镇的资源优势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借助企业推动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我认为,城市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城市应当是有个性的城市,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与文化遗存,切忌风格雷同、复制克隆。因此,建议本着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加强各个乡镇的主体规划,突出各地的地质风貌、比较优势和文化底蕴、风土人情。比如,可以结合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葡萄酒庄等建设,重点发展长沟、张坊、十渡、河北、青龙湖等特色城镇,并以此为节点,带动周边乡镇,促进山区乡镇向绿色山区转型发展,形成首都西南生态人文旅游城市,推动山区乡镇的城市化发展。又如,可以结合CSD、北京高端产业基地、农业生态谷等建设,以长阳、拱辰、西潞、窦店为龙头,带动良乡、阎村、琉璃河等特色城镇发展,推进现代商贸业、楼宇经济、金融服务业、文化旅游业、都市农业等行业加快发展,促进企业集聚和产业集聚,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推进平原乡镇的城市化。同时,在主体规划的过程中,建议协调相关区直部门,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防止出现“门好进、事难办”的“跑断腿”现象。

三是要创新组织实施。由于历史、体制和发展阶段等多种原因,以往单纯由政府主导运作的城镇化,往往受到资金、成本等因素制约。因此,建议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更多地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比如债券资金、PPP模式、BOT模式等,引入社会资本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市场在城镇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客观的讲,当前,社会资本虽然很多,但进不来、用不了,是“近水解不了近渴”。究其原因,关键是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撑,包括社会资本的准进机制、回报机制,以及如何跟政府资金混合使用等问题,都需要一一破题。同时,规划和资金到位了,如何完善推进落实的监督制约机制,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希望区委区政府重点考虑。

四是要提前谋划后续服务。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因此,要坚持以民为本,千方百计保障农民群众的各方面利益,让农民逐步融入城镇,就地城镇化。特别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享有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等都应与居民“均等化”,这是新型城镇化必须解决的问题,房可以不拆,但公共服务必须提升。还有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这方面,建议要及早动手,统筹考虑,研究破解,给乡镇放权,鼓励创新,切莫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建设的“软肋”和“后遗症”。

 

此文获评2015年度优秀调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