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5-03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关于推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良乡高教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蔡本睿

 

“十三五”期间,我区要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和中关村南部创新城,面临着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推进产业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目标。所谓生态产业化,就是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所谓产业生态化,就是要在得到金山银山的同时保住绿水青山。在新形势、新要求下,为提高我区经济发展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推进我区生态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作如下思考。

一、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一)对生态产业化的基本认识

生态产业化是生态作为一种产业进行适度开发,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同时,注重考虑生态本身的产业价值,充分引入社会力量,优化当前生态治理的投入机制,是用市场机制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生态产业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将生态融入市场。生态建设一味的依靠政府投入是很难持续的,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生态建设标准,政府的财政压力将会持续增大。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破解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难题,必须将生态融入市场,利用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将生态作为产业进行开发,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生态的经济效益,推进生态建设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常态化。

二是用生态打造市场。生态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尤其对于立足于生态涵养区定位的房山来讲,围绕生态需求构建产业体系,一产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二产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三产发展旅游、体育、休闲、养老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从而打造区域生态市场,是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是靠生态提升市场。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衡量一个区域发展质量的第一要素就是生态,一个繁荣、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必须由生态作为支撑。无论是一产、二产还是三产,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才能吸引高端技术、高端人群和高端资源聚集,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优化、提升区域产业和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对产业生态化的基本认识

产业生态化就是在区域产业发展定位上,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导向,发展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绿色低碳环保的产业。其关键在于把产业活动纳入到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以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产业生态化是保证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生态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产业服从生态。经济发展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第一位,产业发展要服从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使产业适应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来适应产业。房山区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就是要打造高品质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努力建设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新家园,其中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产业都必须服从生态建设要求,达到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标准。

二是产业服务生态。面向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将形成一批专门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产业形态,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污水处理产业、垃圾处理产业等,这些产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其发展将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是产业提升生态。产业生态化就是在一二三产中大力推广那些节约资源、环境负面影响小、经济效益高的技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那些设备陈旧、高物耗、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产业门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生产体系;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建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的“大绿色产业”,从而在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中提升生态环境水平。

(三)房山区生态与产业融合的重要意义

“十三五”期间,面向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双重功能定位,我区把加快发展转型、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放在核心位置,提出了要将我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示范区和中关村南部创新城,是引领房山未来发展的旗帜和形象,新的“一区一城”定位对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必须走生态产业化的道路;建设中关村南部创新城必须要走产业生态化道路。推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有机融合,成为新形势下我区加快转型升级的强有力保障。

二、房山区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生态环境建设卓有成效

房山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境内有石花洞、银狐洞、仙栖洞等岩溶洞群,有十渡风景名胜区、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使北京率先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建设西南绿色生态屏障、实施京津风沙治理等重点绿化工程推进顺利,城市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均提前达标,一批绿色精品公园建成,长沟国家泉水湿地公园、琉璃河湿地公园、青龙湖森林公园等项目有序开展,中小河道治理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天开花海入选“中国美丽田园”,韩村河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全区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二)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目前,全区共有旅游企事业单位299家,其中:旅游景区46家(A级景区23家),星级饭店34家,社会旅馆188家,星级民俗户288户,旅行社及分社31家。2015年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数约725万人次,同比增长0.2%,实现综合收入41.3亿元,同比增长6.8%。全区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今年累计完成投资20.4亿元。其中,北京文化硅谷项目2015年累计完成投资18.1亿元,云居寺文化景区项目今年累计完成投资4000万元。

(三)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周口店、十渡镇的两条沟域被确定为市级重点沟域,一批葡萄酒产业、观光休闲产业、特色种养业不断发展壮大。会展农业蓬勃兴起,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兰花大会,接待游客达20万人,取得了环境改善、形象展示双丰收,房山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高。设施农业充分发挥高技术含量、反季节种植的优势,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实现收入达53611.5万元,较上年增长12.4%。农业生态谷中粮智慧农场建成开园,7大板块集成了27项行业领先技术,走在了国内科技农业发展的前列。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涵养区域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体育产业与生态融合初见成效

按照“赛事促产业、产业促项目、项目促发展”的思路,利用我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根据山区、平原、南北沟的地址特点,合理布局水上、陆地和空中体育产业项目,确定了“两代一区”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包括北沟户外体育运动产业带、南沟休闲体育运动产业带和平原商务体育集聚区。大力培育和推进了一批体育产业品牌项目,包括以“中国台球之乡”为代表的房山区域品牌项目,以高尔夫为代表的平原地区体育产业项目,以及以越野、滑翔为代表的山区体育产业项目。

(五)产业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全力抢抓协同发展新机遇,瞄准前沿产业、先进技术着力优布局、调结构、引高端,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服务首都金融创新取得战略性成果,北京基金小镇和互联网金融安全产业示范园成功落户房山,并纳入北京市规划和市级重点项目,抢占了金融创新的制高点。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步入科技研发创新引领新阶段,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入驻,对全区高精尖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长安汽车产销两旺,产能达到17.4万辆,实现税收12.4亿元,带动本地就业3889人,新能源汽车成为自主品牌的风向标。石化新材料基地建成投产项目达52项,生态园区创建、规划环评跟踪评价等工作稳步推进,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趋势和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三、房山区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仍存在认识误区

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是要将二者统筹起来,在产业引进中要注重体现生态效益,在生态保护中要注重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但在当前的认识中,仍然普遍将产业发展等同于拆迁建设、忽略了现有村舍、民居、设施等资源的统筹利用,将生态保护等同于绿化环保、忽略了对生态资源产业价值的开发,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割裂开来、各行其道。从不同区域来看,城镇地区重产业而轻生态,山区重生态而轻产业,基层农村和社区既不重视产业也不重视生态,造成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失序,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困难,经济和生态效益难以实现双丰收。

(二)生态治理任务艰巨、产业化基础薄弱

一是传统资源型产业造成的生态破坏修复困难。房山区是矿产资源大区,矿山数量占北京60%以上,截至目前,全区已关闭的煤矿矿区面积约54平方公里、非煤固体矿山区面积18.4平方公里,矿点及周边植被破坏严重,复垦难度大。二是生态建设任务量仍然巨大。我区还有宜林荒山面积8267公顷,占全市宜林荒山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大部分为立地条件极差的石灰岩石地,造林困难大;大石河、小清河还属于严重污染,不能满足相应的水功能区划的水质目标。三是全区自然灾害等潜在生态环境风险依然较大。全区局部特大暴雨发生频繁,北部山区地处煤矿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等地质灾害区。四是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受土地制约。房山区城市化率已达70%,新城组团及平原重点镇的建设用地实施率已近90%,山区用地指标紧缺,社会资本难以进入,生态与产业融合面临瓶颈。

(三)缺乏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机制

产业发展项目和生态保护项目引进、立项和规划建设时,由于缺少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容易造成部门之间沟通、联动减少,形成“信息壁垒”,导致产业项目引进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不足,生态建设项目在产业方面布局的长远考虑不够,不仅降低行政效率、浪费行政资源,也使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受到严重制约。如在一些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中,由于缺乏统筹机制,基础道路、设施的建设仅考虑了生态环境要求,而未考虑产业开发需求,在后续的体育赛事举办、旅游线路打造等方面无法达到相关专业标准要求,造成产业开发困难,生态产业化路径不畅。

(四)生态与产业融合项目的开发模式有待创新

从长远来看,生态与产业融合项目的开发,必须引入市场化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产业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当前我区在推进中国兰花大会、国际葡萄酒大赛、国际自行车赛等大型活动及赛事时,仍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化机制引进不足,在项目的效益转化上,政府优先考虑赛事的社会效益,大多数项目的经济效益不高,项目的可持续运营面临挑战,一旦政府退出项目也将难以延续,这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不小差距。

(五)缺少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龙头项目

从旅游、农业、体育等几个行业来看,都有一些生态与产业融合的项目在推进,但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在总体体量、品牌知名度、社会参与度等方面仍然不足,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起到标杆引领作用的龙头项目,尤其对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周口店猿人遗址、永定河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点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制约着我区生态与产业融合整体效能的发挥。

四、房山区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

加强顶层设计,从房山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出发,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化发展与全区土地空间利用规划紧密结合,通过重新规划布局、调整用地指标配置等措施为生态与产业融合创造发展空间。制定全区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行动指南,明确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制定生态与产业融合的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建立责任落实机制,举全区之力推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

(二)加强生态与产业融合项目的资金支持

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立生态与产业融合专项基金,对有产业化前景的生态项目和服务于生态的产业化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多种融资模式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广张坊镇与华夏幸福基业合作共建生态运动休闲小镇、青龙湖镇与国开东方城镇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国际生态文化创新区的“一镇一企”公私合营模式,琉璃河湿地公园PPP开发模式,乡镇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模式等先进做法,建立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三)明确生态与产业融合重点发展方向

按照“一屏两带三圈”生态空间格局要求,从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出发,在西部水源涵养区(深山地区),依托自然山体建设山地风情体验区,重点发展山地越野运动、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促进生态产业化;在中部森林湿地绿化美化带(浅山地区),注重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重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设施园艺、林下经济、高端养老、运动休闲等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并重;在东部城市景观休闲区,利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契机,重点发展具有绿色、循环、低碳导向的高精尖产业,尤其是污水处理、水资源修复、节能环保等服务于生态建设的产业形态。通过分类指导,将山、水、林、田、园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经济与生态的互融共荣。

(四)建立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

将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上升到全区战略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全区生态与产业融合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发改、财政、旅游、农业、体育、环保、经信、投促等各部门,作为推进全区生态与产业融合项目的领导机构。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沟通、研讨,聚集各方智慧,使产业项目引进时能够加强生态评估,生态项目建设时能够照顾产业发展需要,形成生态与产业融合项目的联合推进机制,实现全区各类资源的统筹开发和利用。

(五)用市场机制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

促进生态产业化要推动生态项目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做,将生态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进行开发,积极探索资源定价、适度提价机制,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使用。推进生态建设项目的企业化经营、产业化运作,运用业主招投标、项目经营权转让等方式把生态项目推向市场,特别要注重引进民间资本“打理山水”,使生态项目市场化经营落到实处,强化生态资源的自我造血功能。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创新生态与产业融合项目的开发、运营思路。在项目开发时,要注重利用现有土地、人口、设施等资源,摒弃生态与产业割裂发展、产业发展等于拆迁建设的思想,让广大老百姓参与到产业项目建设中去,既发展产业、又涵养生态,还能使百姓受益。如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时,就要避免大拆大建,将项目设计与村居、农舍、农田、风土人情等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解决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问题,还能够降低开发成本,使项目体现出更加浓郁的本地特色。

(六)依托重大项目带动生态与产业融合

分类策划若干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示范项目,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领域加速实现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与体育拓展项目,利用世界品牌推进生态与旅游、体育的深度融合;依托永定河生态景观大道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类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设施农业和体育休闲产业,打造沿永定河生态经济带;结合考古研究,对周口店猿人遗址进行创意设计,利用遗址实景,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古猿人生活风貌,形成具有市场前景的文创项目;借助“一带一路”国际葡萄酒大赛契机,提升房山酒庄酒品牌形象,拓展酒庄酒产业链条,打造集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葡萄酒展销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酒庄酒产业集群。通过实施一系列具有房山特色的重大项目,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区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