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提案及办理情况

发布时间:2020-10-26 文章来源: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关于加强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提案

提案人  马连杰

 

问题:

房山区是首都历史文化资源大区,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房山区仍在传承并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55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8项。此外,还有普查项目225项。但是许多同学并不了解,更谈不上传承,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是继承者,应该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分析: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大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将文化主体延续下来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一直延续没有消亡,才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现在的繁荣昌盛,屹立东方。我区丰富的非遗项目很多,涉及传统舞蹈、戏剧、体育、游艺、杂技、美术、技艺、民俗等,它们在宣传了解我区历史文化发展,传承发扬我区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同时也是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我区中小学生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可以积极的推动与促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传承,同时也对中小学生了解我区历史文化发展、提高动手动脑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发展规划。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依托,强化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建立我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办公室,加强对我区“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指导。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非遗进校园”工作发展规划,选择易传承、好推广、有代表性的项目进校园。

二是引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发展。做好“非遗进校园”工作不仅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的职责,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当前,我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汇集着不少文化企业,并且也有不少正在开展着“非遗”项目的传播与发展,他们在如何传播“非遗”工作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师资,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在迅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提升工作质量、培养“非遗”传承人方面将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

三是依托基层组织,培育少年人才。在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校园内的学生组织的领导作用,如、少先队、共青团。通过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培育一批组织能力强、工作质量高、团结、奋进、向上的优秀团体和个人。

四是做好后勤保障,确保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做好坚强保障,确保“非遗进校园”工作在更广的范围内以更高的要求长期持久的开展下去。

 

关于加强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提案

办理情况

承办单位  区文化和旅游局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项重要内容,顺利、有效的开张有利于避免现代社会的“文化失忆”现象,有利于寻找和发掘传统文化继承人员,也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文化自信。目前,我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北京市级项目5个,区级项目52个。52个项目中筛选出25个适合走进校园的非遗项目,实现非遗进校园工作的常态化,加深对本土“非遗”的理解、传承与发展,为开创非遗保护新局面贡献力量。 

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各级各类学校的春季开学时间推迟,直至9月1日,各类学校才陆续正式开学,学校能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已实属不易,出于对学生健康安全考虑,原本能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只能叫停。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直播的盛行给了“非遗”进校园新的启示,运用这一流行载体和形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保障他们的健康安全,使传统文化更便捷,更高效的来到同学们身边。期间,我区非遗项目制埙技艺传承人翁彦、葫芦烙画传承人周振山、芦村少林会传承人姜克义、苏造肉制作技艺侯胜勇、剪纸传承人陈凤莲和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孔德辉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利用自媒体软件开展了在线网络直播教学。可喜的是,我区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芦村少林会代表性传承人姜克义老师指导14名学员参加北京市第二届“和谐杯”中华武术网络公开赛,斩获佳绩。最终,荣获一等奖 7 名、二等奖 9 名、三等奖 8 名、优秀奖 3 名、未来之星奖 4 名、共取得奖项31个。

同时在疫情其间,我区多个非遗项目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非遗资源,推出线上非遗微课。自3月6日起在中心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累计推出了20堂非遗微课,由非遗传承人教授普及非遗项目,包括形意拳、田氏阴阳八卦掌和戴氏心意拳等;同时,自7月1日起,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媒体品台推出的“5个1”公共文化服务分享工程中每日房山故事房山非遗故事,邀请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讲述自己项目的前世今生、保护传承、个人经历、作品简介等方面的故事。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陆续播出到19个项目39个故事了,这些作品全方位展现我区非遗资源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故事生动,内容丰富,真实展现了非遗人的成长历程、人生轨迹。对社会大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

9月份各个学校恢复开学以来我区的非遗项目在全多个中、幼学校开展了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非遗项目面塑、刘氏手工制香、戴氏心意拳、芦村少林会、山梆子戏剪纸和公议庄五虎少林会等多个项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教学活动。这些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文化修养,也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

未来,随着整个社会对非遗传承的重视,非遗专业也将开进更多学校。2019年6月1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间的贯通培养项目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对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按照规定实施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代表性传承人与高等学校或者中等职业学校合作,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