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良乡大学城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提案及办理情况

发布时间:2021-10-08 文章来源: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关于良乡大学城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提案

提案人  赵庶吏

 

问题及分析:

    良乡高教园区是市委市政府2001年批准建设的两个高教园区之一,位于房山区良乡新城东区。2018年,按照市领导相关指示精神,良乡高教园区将由“园”向“城”转变,并更名为“良乡大学城”。目前,有5所高校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师生4.26万人。

1、校地互融共荣不够。学校对地方的发展建设及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导致学校发展建设对地方的依托不强;区域内的企业和政府对高校科技和人才的重视和使用不够,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服务地方科技企业发展缺乏导向指引,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资源红利释放没有显现,政府没有从根本上把高校的发展建设融入地方发展建设中。

2、配套政策集成不够。区域中小学、幼儿园、医疗、商业、文化娱乐等社会配套建设滞后,影响高校人才就地创业;地方鼓励奖励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企业成长、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集成不够,人才政策、项目政策、投融资政策显现度不高,致使高校专家、学者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就地市场不明显,高校毕业生就地创业、就地服务不明显,无法将人才高地、成果高地与高科技企业凹地之间的势能转化成地方转型发展的动能,科技引领发展显示度不高。

建议:

大学城高校、知识、人才、创新、国际化等资源丰富,尤其是新型研发中心的建设让大学城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附近的硅谷。这些资源如何高效的、持久的服务区域经济,同时在服务中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提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的动力源,是大学城成功的前提。因此,必须探索一种和谐的校政、校企关系,让大学城的专业和产业对接、人才和技术匹配、科研与创新契合、资源和信息互融,实现供需对接、利益共享、互利双赢。因此,建议完善合作、服务、咨询、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用制度撬动资源,用政策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创造性,让高校和政府、企业通过促进对方发展实现自我发展,进而促进产学研用深入、持久、全面协同发展。

2、进一步创新服务平台,保障信息和人员的广泛交流。人员和信息的广泛交流是大学城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保障。建议充分整合供求信息资源,建立一个立体的、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平台,一是开发大学城技术、教育、人才、成果转化、国际化资源以及政府决策咨询、企业技术公关、人才需求等信息网络平台。二是打造有利于信息沟通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包括线上和线下、组织和非组织、官方和非官方的服务体系;三是搭建广泛的人员交流渠道。探索双向交流、双向兼职模式,交流可以增进了解、交流可携带和传递信息,增强协同发展的实践能力。

3、进一步培育科技创新载体,精准对接供需双方诉求。行政干预和校政合作更多是靠社会效益维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灵活性和长久性。因此,要提高信息沟通质量、提升合作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引入市场元素。建议大学城积极引进和增加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类型、数量、功能。他们对市场需求更敏感,熟悉市场运作机制。他们熟悉高校的专业优势,可以与研究人员签订合同,可以帮助教师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开发、帮助申请专利项目、帮助成果转化。同时为企业寻找所需的思想库、技术源。政府要建立相关制度,鼓励这类机构的创立,规范这类机构的运行,提高信息沟通的质量。

4、进一步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全面打造创新创业硅谷。目前新型研发中心已经有多所大学的研发中心入驻,他不仅地理位置上、而且在信息交流上有效地缩短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产业化项目研究和转化,方便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是科研、教育与生产的结合体,能快速的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甚至国际化,全面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因此,建议要按照研发中心的空间布局、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积极推动研发中心建设,包括项目落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政策支持、环境打造、运行机制等,让他快速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科技领军人才的集聚地。

 

 

关于良乡大学城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的提案办理情况

承办单位  高教园区管委会

 

一、基本情况

良乡高教园区是2001年经市政府批准规划建设的市级重点项目,目前占地664公顷,已有中国社科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5所高校入驻。在园高校聚集了两院院士、国家级专家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截至2020年底,在园师生达4.6万人,其中在园学生约3.9万人,区域人文品质大幅提升。已建成72个实验室,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7个,人才团队聚集效应显著。

为落实市政府关于将“良乡大学城以建设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的建设目标,2018年启动编制新版规划,在原来664公顷的基础上向南拓展1048公顷,未来良乡高教园区总占地面积将达到1712公顷。目前主园区功能提升加紧实施,拓展区规划建设正式启动,基础建设快速推进,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科技孵化体系不断健全,集聚了一大批文化科技企业,高精尖产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正加快成为创新策源地,由“园”向“城”转变。

  • 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持续推进高校资源开放共享。一是根据良乡高教园区建设发展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的指示精神,为加快推进高校资源开放共享,高教园区管委会结合十四五科教规划以及园区内各入驻高校的实际需求,正在建设良乡大学城开放共享项目,主要包括:空间共享、资源共享以及课程共享等内容,实现园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设施等方面共建共享二是组织校地对接活动,搭建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定期举办“下午茶”、“双创咖啡”等灵活新颖的对接活动,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互通互联平台,挖掘更多的高校优质成果转化项目,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才服务等需求,帮助高校成果对接市场、融资等转化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在房山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

(二)做好功能配套,全力激发园区创新活力。主园区中央设施区基本建成,通过团购商品房、配售共有产权住房、配租公共租赁住房、筹集房源提供人才住房等方式,为高校教职工、企业人才提供住房提供了约6000套住房并在建共有产权房约770套。同时,通过新版规划进一步调高了高校容积率,鼓励各高校建设开放共享、产城融合的项目,对良乡东路、阳光南大街、16号路等道路进行降级,打造慢行系统。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加快推进中央绿化景观带提升工程,不仅要让景观带绿起来、美起来也要用起来,通过建设冰上体育馆、综合体育馆、会展中心、森林剧场、书吧等文体设施,进一步提高主园区的便利性。以5G wifi全覆盖、窄带物联网、智慧交通等新基建项目为抓手,加快建设智慧大学城。在拓展区我们将配建1.4万套教职工住房,将根本改善教职工职住平衡问题;建设3所学校,其中一所为市教委直投直管的学校——北京第六实验学校,由人大附中具体承办;在拓展区西侧区我们还将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一所三甲中医院。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逐一落地。由北京理工大学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王博副校长主持的分子智能材料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雷海民院长主持的“肝泰”项目魏胜利副院长主持的中药溯源项目李卫东教授主持的“欧李”项目北京工商大学化妆品研究中心董银卯主任主持的中国特色植物化妆品项目、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翁云宣院长可降解材料项目首都师范大学娄新徽教授主持的快检项目等7个高校成果转化项目已投入运营。

(四)引进和培育中介机构。根据市科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沙河与良乡两个高教园区建设新型研发中心的工作方案》,通过市场化机制方式,引入了第三方运营机构清华双创街、北大创业训练营分别运营新型研发中心和科技创业园。作为良乡大学城进行资源调配、弹性更新的产业孵化器,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五)推进研发中心建设。依托高教园区入驻高校优势学科或领域的创新研究方向,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吸引、集聚、培养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其高水平科研团队,构建一批新型研发中心。在大学城北站附近已布局新型研发中心,约2900平方米,主要承担应用技术孵化等功能,同时搭建开放共享的公共研发平台,汇集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引进专职技术开发、工程类人才和技术转移转化专业服务人才等,促进各类科技成果转化资源、要素交汇对接,围绕实验室核心技术和高价值专利成果,开展技术开发、产品验证、商业价值评估和市场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价值与价格发现,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北京理工大学建设的“工程医学与创新应用新型研发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智慧中医药大健康新型研发中心”、北京工商大学建设的“可降解生物基材料新型研发中心”等三家新型研发中心的实验设备正在陆续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