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向背街小巷延伸的提案及办理情况

发布时间:2021-10-08 文章来源: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关于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向背街小巷延伸提案

提案人  赵庶吏

 

问题及分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体现了中央市区对乡村振兴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9次论人居环境整治,中央提出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市里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经成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我区经历了2次“国考”和1次“市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市13个涉农区县排名中均有了大幅提高。‍我们也感受到了农村不但干净了、整洁了、漂亮了,而且有文化了、有韵味了、有特色了。总的来说,有成效、有成绩,有问题、有误区,有机制、有措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面子”与“里子”有差距。一是村庄及主干道、主街面的面貌持续改善,但是犄角旮旯、房前屋后仍是废物堆砌、欺街占路、私搭乱建;二是村与村衔接处、田间地头、村边沟渠及树林、杂草间隐藏着的垃圾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旧沙发等,这个不在少数尤其是平原乡镇,而且环卫小卫星拍摄100平米以上成片垃圾的数量也不少,而且卫星追踪到了整治,整治反弹率很高,成了村容整治的“顽疾”和“毒瘤”大煞风景。面子和里子形成严重反差。

2. 验收与初衷有差距。整治的初衷:建设彰显中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让农村“干净、整洁、有序,避免千村一面。包括“五美庭院建设”也是让农村美,农民满意。但实际与初衷有差异:一是就指标来讲,5大类、20多项细则北京市所有村统一指标,全是硬指标,乡风、民俗、民约软指标没有,实现不了五美中的“人美”;二是从区域上讲村,注重村内,不包括村外,村内有资金、有队伍、有考核,村外关注的不足或有漏洞;三是就验收来讲,聘请第三方,而且第三方多数年青人对于农村、乡情、乡愁理解不够,只认指标不认特色。举例:胡芦架不行,算私搭乱建;豆角架不是“竹竿”就不行,山里用的都是荆条做架;地里的秸秆不让焚烧,冬天堆在地里也不行,算乱堆乱放,农民积怨不小。

3.主导性与主体性有差距。环境整治最大受益者是农民,政府政府出钱、出人、出力、出主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采取了多种途径和办法,取得了极大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美了,田园变景区了,民宅变民宿了,村民变股民了。农民是不劳心、不费力,很多村民仍是事不关己、仍是挑三拣四,甚至个别的反映强烈,为什么?农民说我的村子做不了主,我的院子也做不了主,喜不喜欢一律种花,而且种什么花、种哪种也不由自己说了算,城里人到农村是看花还看田园?花再美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只能你们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村及村民共同来应付检查验收。政府推动的积极性、主导性与村民参与的主动性、主体性有差距。

4.短期整治与长期管护有差距。目前环境整治,而导致村民不懂得珍惜,不知道维护,由于责任不明、权属不清,统筹协调难度较大。村民与村两委认为是一阵风、短期行为,以致出现以建代管、待建懈管、只建不管等问题,形成了短期整治有效,而长期、长效的维护机制、体制、资金、人员有差距。

建议:

农村承载着历史、民俗、情怀,关乎民生,关乎党和国家政策的落实,必须探索一条“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乡村自治,分类实施”的综合治理模式,实现政府推动、干部带动、农民主动、社会发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背街小巷延伸人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

1、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充分发挥背街小巷治理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功能,明确牵头部门负责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的督导检查等日常工作,以党建为引领,细化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和精细化治理要求。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对标对表,形成一级抓一级工作格局,做好政策、资金、人员、技术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学习,加强对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建设初衷进行深入理解,不但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领会,更重要的让第三方及人员理解,保障整体推进的进度、效度、力度。

2.整体规划,综合整治,彰显乡愁乡韵特色。在村庄治理整体提升的基础上,强化向背街小巷延伸,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程,扩大整治范围,消除卫生死角,将村域内、村与村临界包括田间地头、村路两旁、村庄等生活区、生产区、公共绿地等一体化设计,恢复背街小巷的生活或景观功能,注重文化、历史、产业、生态、环境等挖掘,将净化、绿化、美化、文化融为一体,让背街小巷成为乡愁的记忆、民俗的展示、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记载,不能打造成城市公园。

3.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把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拆违工作纳入背街小巷整治。一是注重活动养成。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进农家”“传统文化进农家”“生态文明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等活动,引导农民好的作风、习惯的自觉养成。二是强化制度约束。结合村民生产生活实际,指导修订完善通俗易懂、群众认可、易于执行的村规民约,对村庄规划管控、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古树名木保护、公共设施管护、推动移风易俗等提出要求。三是培育乡风文明。将培育文明乡风纳入考核范围,与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同督导、同考核、同奖惩。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潜移默化地引导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

4.群策群力,打一场建管自治的“巷战”。背街小巷涉及村民的房前屋后,见证着“历史”,承载着“乡愁”,隐藏着“民俗”,甚至存在着个人利益的“标的”,需要动员群众打一场背街小巷治理的人民战争。一是实施美丽街巷行动计划,总结推广王家磨村做法,建设一批有文化、有乡愁、有民俗的美丽街巷。二是动员群众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教育村民提高对背街小巷整治意义,将主体责任落到实处,或门前三包、或设立街巷长,采用农村方式,选择适合农村的基本原则、工作路径与技术模式。三是积极支持和鼓励乡村自治,探索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村民自治管理模式,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

5.建章立制,保障长效持久的管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人员多、时间久。因此,必须要建章立制,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保障治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持续性。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整合街巷长、小巷管家、网格员、协管员等基层力量,调动多元主体参与街巷环境治理,构建快速发现解决问题的基层治理体系。制度建设方面包括村民公约、卫生公约、奖惩制度、管护办法、整治标准; 二是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完善居民公约、街巷公约,实现协商共治。要积极落实各项制度,落深落实落细,保证实效。三是要大力引导农村群众转变不良习惯,养成健康卫生、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深入背街小巷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督导落实,促进街巷补短板、文明增亮色。

 

关于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向背街小巷延伸

提案办理情况

承办单位  区城市管理委

 

根据房山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房山区委宣传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房山分局、房山区财政局《关于印发<房山区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2020-2022年)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房管发〔2020〕84号)要求,2020-2022年我区拟完成43条市级整治任务,同时,在市级任务基础上,结合全区实际,三年再增加38条区级任务扩大整治提升范围,实施精细化长效管理。并且在市、区任务基础上,进一步将整治范围从城市建成区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六边五角”延伸,聚焦解决“老大难”和12345热线中群众反应强烈的环境问题。全区以整治“六边五角”起步,用三年时间开展边边角角整治工作(“六边”涵盖村边、宅边、路边、田边、渠边和河边,“五角”涵盖房角、墙角、街角、责任不明的权属模糊角以及常抓常反弹的顽固死角)。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2020年,我区已经严格按照市级工作标准按时完成了15条市级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工作,并全部通过市、区两级验收。同时,完成了区级16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工作,并对整治完成的背街小巷实施常态化管护,保持治理效果。

二、按照我区背街小巷整治工作“标准不降,任务不减”的原则,拟将两年任务一年半完成,2021年我区完成市级任务15条,2022年完成市级任务7条。在背街小巷整治、国家卫生区复审迎检整治等工作的带动下,统筹推动属地增量提质整治边边角角。目前属地已完成方案设计和预算编制,《房山区2021-2022年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任务》审议通过,财政评审目前正在逐步有序完成。8月18日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召开2021年房山区背街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推进会,再次强调我区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在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今年整治任务的同时,提前谋划明年整治任务。目前按照工作程序已启动实施10条市级任务整治工作,计划9月再已启动实施3条。

  • 将背街小巷整治工作纳入区级环境月检查,每月对已整治完成的背街小巷进行抽查,发现的环境问题形成台账,下发至属地进行整改,确保保持长期治理效果,彻底改善群众身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