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会专题» 九届一次会议» 八届政协最具影响力提案

关于加强我区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

关于加强我区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

民进房山支部(许兆雄)

问题及分析:

  古村落是传承历史人文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建设文化中心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区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或历史文化名村3个,即:水峪村、南窖村、宝水村;列入市级传统村落名录的村3个,即:佛子庄乡黑龙关村、史家营乡柳林水村和大石窝镇石窝村。这6个村有文物2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传统民俗文化项目10余个,还有古商道、古关口、古树、古瓮楼等历史迹存,以及一批民间技艺,共同构成了传统村落的特色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我区6个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首都建设文化中心和房山建设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的功能定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乡土建筑的民间工匠出现断层;二是规划和保护资金存在缺口;三是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的紧迫性与保护传统村落工作的相对停滞形成较大矛盾;四是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面临传承困难。

建议: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在加强我区传统村落保护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请专家。对原有专家组进行充实,增加规划、古建、民俗、雕刻、艺术、文保等方面专家,组成专家组,指导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一是对全区村落的古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筛查,符合条件的村,继续向上级申报,争取列入市和国家级保护名录。不符合条件的村,也要遴选保护对象,集中或挂牌保护。二是对列入保护名录的村落,划分核心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确定重点保护对象,建立档案,挂牌保护。三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等进行挖掘整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四是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全程进行指导,确保传统村落保持原生态风貌和修缮文物的原真性。

2.编规划。一是由区政府主导,拿出专项资金,启动我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保护规划编制要考虑到开发利用问题,除规划出核心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协调区,还要预留出传统商业区和新农村建设区。三是搞好区域功能定位。核心保护区以原生态式保护为主,保护和修复村内建筑、人文景观,恢复民俗风情和街区肌理。传统商业区以恢复开发传统小吃、手工艺品、旅游产品和山区特色产品为主。

3.定规矩。一是积极推进立法工作。建议由房山团的市人大代表向市人大提出立法议案,推动市人大配合三个文化带建设尽快制定出台《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法规保障。二是建立行政管理规章。制定出台《房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政策遵循。

4.修破损。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专项基金,用于破损的古寺庙戏楼等文物建筑修复。对于破损的民宅鼓励村民自保,在文物部门和专家指导下进行修复、管理和使用,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助经费。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和战略合作者,保护与开发同步进行,以开发促保护和修缮。

5.严管理。建议区政府成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办公室,统筹负责传统村落资金使用、规划编制、项目包装上报、保护项目审批及实施、整体开发及日常监管等工作。有传统村落的乡镇,要加强对村落民居和古建筑的巡视检查,每个传统村落要明确1-2名监督员,加强日常巡查检查,防止人为破坏行为发生。

6.配设施。要把6个传统村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积极包装项目争取市级资金,有计划,分阶段建设完善传统村落道路交通、水电气暖、垃圾消纳、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搞好村庄整治和绿化美化。

 

 

附件:

关于加快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步伐的建议

教文卫体委  刘清生

 

问题及分析:

2017年,围绕协商议题,我们组织委员深入到我区的传统村落或历史文化名村进行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保护与开发工作进展缓慢,还有许多制约瓶颈亟待解决。

目前,我区有传统村落或历史文化名村6个,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3个。6个村共有4262户、10026口人,院落2493个、房屋13536间。此外,6个传统村落还有文物2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传统民俗花会10余项。

6个传统村落整体情况看,许多古建筑、古民居风雨飘摇,许多民俗文化项目面临失传,命运令人堪忧,主要有以下制约瓶颈:

1.技术瓶颈。调查发现,传统村落干部群众对保护工作处于懵懂状态,保护对象不明、范围不清、方法不会,缺少专家技术指导。

2.规划和资金瓶颈。截止目前,6个传统村落有4个村没有规划、5个村没有享受到资金支持,保护工作处于停滞或等待之中,更有713间已坍塌或即将坍塌的古建未得到修复。

3.法律政策和管理体制瓶颈。一是法律法规缺位,管理无法可依。二是现行政策过于原则和笼统,缺少刚性约束和细化标准。三是管理体制滞后,职责碎片化、管理多元化,政出多门,“九龙治水”。

4.保护与需求瓶颈。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与保护工作相对停滞形成尖锐矛盾,由于民居要保护,村民不能自行翻盖住宅,目前农村正在实施的外墙抗震、保温和煤改电两项惠民政策,传统村落也享受不到,村民意见大,基层干部难做工作。

5.民俗文化传承瓶颈。由于年轻人进城,村落只剩留守老人,一些传统民俗文化和技艺传承无人,面临失传。而如果只保护古建筑,使民俗文化消灭,就是徒具躯壳,少了灵魂。

建议:

传统村落是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和根据地,是另一类文化遗产,也是房山建设“三区一节点”的重要文化资源,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传统民俗文化产生的土壤。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保护工作力度,承担起规划编制,专家指导,修缮资金投入,法律政策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等多重责任。

1.集成政策,加大保护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作为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缩小城乡差别的突破口,集成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城南行动规划、精准扶贫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多策合力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重点是编规定、配设施、修破损,搞好村庄绿化美化,为开发奠定基础。

2.制定法规和保护标准。一是由房山团的市人大代表向市人大提出立法议案,建议市人大制定出台《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制定《房山区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及实用导则,为保护工作提供技术遵循。三是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责任,加强检查指导,确保管理到位。

3.加强专家指导,确保保护工作不走样。一是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对传统村落保护对象进行鉴定,划分核心保护区和保护对象进行挂牌保护。二是请民俗和文化艺术类专家对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加强乡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三是从保护规划的编制到修复和工程建设,全程请专家参与,保持传统村落的原真性。

4.顶层设计,高端开发。6个传统村落整体包装,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寻找战略合作者。在保持村庄整体风貌和建筑外形的基础上,按星级宾馆的标准进行内部装修,吸引高端客源,开发高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