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经市政府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区委区政府的悉心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主办的“纪念周口店遗址发现100周年暨史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房山举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遗产问题特殊顾问弗朗西斯科·班德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河野俊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部负责人希玛珠莉·古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北京市副市长王宁,房山区委书记陈清,房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郭延红共同启动开幕仪式,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宣布会议开幕。
为期三天的会议主要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人类起源和进化研究”“文化遗产与数字化应用、科技创新”“文化遗产与经济、旅游、教育、文创”四个主题进行了研讨,旨在分享交流史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科学院、美国麦迪逊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英国巨石阵遗址等国际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国内外史前遗址类世界文化遗产地的120位专家学者、嘉宾参加会议。
周口店遗址是70-20万年前的“北京人”、20-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3-1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生活的地方。自1927年进行大规模发掘以来,周口店遗址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代表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10多万件石器,上百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周口店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010年先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授予“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称号;201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是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八大园区之一。
近年来,北京地区积极开展文物科技保护与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从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着手,全面重视、大力推进科技保护,逐步改善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有效带动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经过7年论证3年施工,凭借先进的展览展示以及中国钢结构金奖等新理念、新技术,达到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的保护要求,在国内文物保护工程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宋新潮在讲话中指出,史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文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口店遗址作为世界同期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堪称考古典范。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史前文化遗产在学科发展、基本建设考古、大遗址保护、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特别是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作为北京市科技保护成果的典范在国内文物保护工程方面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王宁讲话指出,本次会议作为史前文化遗产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平台,展示文化遗产研究成果,分享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经验,探讨数字化、科技化发展大计,对推动史前文化保护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传承和弘扬首都古都文化,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加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清表示,保护和传承好周口店遗址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是房山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区将继续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相关要求,对标对表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特别是在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深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开放共享、传承共进为理念,加大周口店遗址等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全面融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打造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
会议闭幕式上,弗兰西斯科·班德林宣读了《北京周口店人类起源遗址保护与展示共识》。作为本次国际会议的重要成果,《周口店共识》阐述了人类起源遗址的定义和主题、人类起源遗址的价值、当前面临问题、目标及保护建议。这一积极、务实、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将进一步为史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