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短短一周内,李克强总理接连三次提到一个词组:“优化营商环境”。
“这几年,我国营商环境纵向比已有不少改善。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便利度近三年在全球排名跃升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大幅上升31位。” 在6月13日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总理说,“但大家必须清醒看到,如果横向比较,我国营商环境排名不仅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就此,他加重语气对与会人员说:“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此前两天,李克强在会见出席第二届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全体代表时表示,中国将会创造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吸引投资。而在一周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在部署新建“双创”示范基地时强调,要创造更优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大对外资外智的吸引力。
事实上,李克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远不止于本周。如果纵向看,“优化营商环境”自始至终是总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今年6月出访欧盟期间,李克强总理向中欧工商界代表表示,中国会继续扩大开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他在四五月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在全球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紧迫感,给市场以良好预期,切实提振市场信心。
怎样给市场以良好预期?总理一语中的:“必须下大工夫、真功夫,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我国的营商环境。”
(二)
在强调“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时,李克强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树立“抢跑意识”。
“当前不少国家都在简化开办企业手续、酝酿出台减税措施。”总理说,“我们必须营造更有吸引力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成本,培育提升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事实是,改革的紧迫性不仅来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更来自国内企业减负的共同呼声。在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直言不讳说,很多企业负责人反映,他们很欢迎减税降费政策,但同时也更希望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总理就此强调,政府出台政策一定要“出到点子上”:“关键还是要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有评论指出,“放管服”改革的要义其实就是“造环境”。环境优了,不仅可以招“财”来,更会引“才”到。在“造环境”方面,上海自贸区就是很好的范例:自贸区挂牌短短三年便吸引超过4万家企业前来注册——这一数字是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
总理为什么提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其真正的意义正在于此。
(三)
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相当长一个阶段中,我们许多政府官员更习惯于“抓项目”。而“放管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要持续不断地“优化营商环境”,通俗讲就是“造环境”。其中蕴含着从“计划”向“市场”过渡这一关键的政府职能转变。
在6月13日的“放管服”会议上,李克强突出强调,改善营商环境要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他特别表扬,有的省份逐项对标世界银行发布的“企业营商环境指标”,结合本省创业创新环境指标的差距,提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
“各地都应该这么做。既不忘‘抓项目’的老本事,更要学习‘造环境’的新本领。”李克强说,“要由过去偏重追求政策‘洼地’,转为更倾力打造公平营商环境的‘高地’。”(新京报特约记者 储思琮)
来源回链: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0618/t20170618_5238068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