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调研专刊第十五期

发布时间:2017-04-29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调研专刊第十五期

 

政协房山区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12月14日

 

 

培育龙头 打造精品

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区政协委员  区旅游局副局长  王晓燕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富民为主线,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目标,推出了高山避暑、水域风光、休闲娱乐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垂钓娱乐等系列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上档次、上水平,促进了旅游业健康发展。

一、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目前,我区已发展民俗旅游村60个,民俗旅游接待户4686户。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26个,民俗户1293户,有休闲、垂钓、采摘等各类农业观光园149个,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900人。2009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79.4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33.81%、9.24%。

(一)以规划为引领,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按照高水平规划设计和规划出精品、出项目的要求,我区投入资金750万元,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和专家,先后编制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山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发展规划》、《旅游产业项目发展规划》,完成了南线山水休闲带、北线生态度假带、中线绿色养生带和石花洞玫瑰休闲港、霞云岭红色旅游线等7个重点项目规划以及3个“一村一品”的创意策划,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育替代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高端产品

2009年,我区实施破冰行动,引进高端要素,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年完成投资7.58亿元,先后启动了河北玫瑰园、颐年山庄、霞云岭鲲鹏大峡谷、大石窝美石谷、蒲洼生态观光基地等19项重点建设工程;投资1.4亿元,支持周口店和大石窝乡村酒店、十渡采摘梨园、佛子庄养生山吧、南窖水峪古村及河北、蒲洼“生态节能环保”小屋等乡村高端旅游特色业态发展。

(三)打造名牌精品,构建乡村旅游特色体系

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培育了“养生山吧”新型业态。加大南线山水休闲带、北线生态度假带和中线绿色养生带建设,推出仙栖贡枣采摘走廊、石花洞溶洞观光走廊等6个乡村旅游精品走廊和福源蕙业生态观光园、富恒农业观光园、三渡河生态观光园等10个精品观光园以及高山避暑四马台、养生山吧中英水、农耕体验西庄村、

影视基地穆家口等14个精品村,乡村旅游品牌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实施城乡互动,拓展乡村旅游客源市场

以“乡村旅游进社区”为重点,实施产品营销工程,实现了城乡互动、互惠双赢、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2009年,我区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在北京电视台、北京交通台开展广告宣传;在全国140家电视台展播《房山旅游风光片》;举办房山旅游推介新闻发布会;组织旅游大篷车到周边10城市进行巡展;在首都大专院校和百家社区进行宣传推介;举办第十五届房山旅游文化节、北京国际长走大会、舞动的蒲洼等28项特色旅游活动,扩大房山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五)强化人才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卫生、文明举止”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举办不同类型培训班15期,培训从业人员1200多人次。从业人员开阔了眼界,了解掌握了必备的旅游知识,增强了服务技能。

二、我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努力,我区乡村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按照建设“三个北京”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一)旅游接待户管理难度大

我区大部分乡村民俗旅游户集中在山区、半山区,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税务证等证照办理手续较为复杂,进度缓慢,效率较低,影响了农民从事民俗旅游业的积极性,同时给行业管理规范化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我区大部分山区民俗旅游村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与城镇地区相比较为落后,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乡村民俗旅游业受条件制约,投入有限,部分民俗户中住宿、卫浴、餐饮等条件相对较差,影响了客源。

(三)产业特色不够突出

我区大部分乡村旅游业在经营上缺乏创新,仍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层次上,可供游客选择、参与的娱乐项目和特色活动有限,游娱空间的伸展性不强,影响了旅游产业特色和优势的发挥。

(四)市场影响力不够强

现有民俗村中,除韩村河、四马台外,还没有在全市或全国形成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民俗品牌村,品牌意识不够,营销手段单一,影响了自然资源优势向市场经营优势的转化。

三、对我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为我区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强大的政策支撑。我区乡村旅游要坚持走“一镇(乡)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之路,积极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新产品、新业态,全面推动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一)创新发展理念,在推动规划落实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规划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高端发展的要求,积极引进先进理念,抓好南线山水休闲带、北线生态度假带和中线绿色养生带三条乡村旅游带规划的实施。南线发展“生态水经济”,建设复合型亲水生态休闲度假走廊;北线发展特色观光和生态度假产品;中线发展绿色养生旅游。抓好“都市人的精神家园—水头村”、“天然氧吧•森林之旅—东港村”、巧姑靓嫂•乡土西庄—西庄村”等市级民俗村创意策划的落实工作,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二)打造精品名牌,在新型业态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做好周口店天毓山庄乡村酒店、十渡西河生态渔家、北石门采摘篱园、佛子庄乡北台养生山吧、大石窝镇山水人家、窦店富恒休闲农庄等特色业态的推介工作,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打造石花洞玫瑰休闲港和蒲洼生态小木屋两个“养生山吧”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聚集区;推进石花洞养生谷、英水沟浪漫谷、大石窝美石谷、仙栖洞休闲谷、蒲洼冷凉谷、鲲鹏健身谷、水峪探幽谷等特色精品沟谷建设;抓好北线乡镇的23个精品村建设,培育乡村旅游精品和亮点。

(三)完善基础设施,在服务质量提升上实现新突破

积极倡导人性化、品牌化、标准化、信息化服务,抓好南北沟主干路旅游环境治理工程。新建停车场、停车港湾等旅游服务设施,加强沿线的绿化美化;完善琉璃河、长沟、十渡、蒲洼等9个旅游咨询服务站(点)服务功能以及石花洞等4个新站(点)的建设,努力形成覆盖全区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完善景区、星级饭店、市级民俗村交通导识、警示标志、景观展示等服务体系,推进汽车营地试点建设;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服务、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大旅游市场秩序和安全整治力度,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

(四)强化整体营销,在旅游市场开发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联,加强与周边区县及首都周边城市的合作,拓展乡村旅游合作领域。加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全区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产品网上预订一体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制作专题片,编辑丛书、画册等宣传品,推介乡村旅游品牌;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全面提升房山旅游文化节、十渡山水节、张坊金秋采摘节等节庆品牌活动水平,推出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和精品线路,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房山。

(五)加强组织领导,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领导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加大对乡村旅游新型业态的扶持力度,协调区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简化办证程序、减免相关费用;推行旅游执法联动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创建乡村旅游市场化经营管理新模式,引进旅游公司、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和职业经理人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提升乡村旅游品味和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