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专刊第十二期
政协房山区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12月26日
关于做大做强房山区旅游产业的思考
区政协主席 唐淑荣
“十二五”时期,房山区确定了打造“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新定位,我区旅游产业如何围绕新定位、抓住新机遇,找准切入点,做大做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新支撑,是“十二五”时期房山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打造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对我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出难得的机遇
打造现代生态休闲新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然要求。是房山独特区位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要求我们倡导循环、低碳等现代城市理念,充分利用广阔的承载空间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高标准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生态涵养和休闲服务功能,加快集聚中心城区高端产业、高端人群和城市服务功能,建设成为更加便利而高效、更加宜业有活力、更加宜居有魅力的现代化新城,实现与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协调发展。这为我区作大作强旅游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为旅游产业发展明确了新定位。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核心实质就是要把房山建成北京的“后花园”,成为首都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休闲养生的重要选择地。房山区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旅游功能定位为:首都人文生态休闲区;将旅游产业定位为:全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产业。这一定位将房山旅游业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相融合,突显了旅游的本质和特色,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二)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融合对接。房山新城定位突出了生态休闲功能这一本质要求,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新城的规划建设中凸现出来,首当其冲地要将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融合对接,才能最终实现整个房山区的发展定位。可以说,为加快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迈进的步伐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有利于统筹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十二五”时期,旅游业成为全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将上升为房山区的发展战略。围绕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统筹全区甚至全市优质资源,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建设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引进重大旅游项目,提升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将成为区委区政府“十二五”时期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在这期间,房山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我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房山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区旅游产业围绕“三个北京”和“三化两区”发展战略,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为引领,不断加大各项工作力度,发展环境有效改善,整体形象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一是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全区旅游企事业单位发展到276家,民俗村发展到60家,民俗接待户达到4671户,旅游直接从行业人员达到1.1万人,带动间接就业5.4万人,日接待住宿、餐饮能力分别达到2.6万人和6.8万人。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99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4.16亿元,与“十五”末期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5.7%和16.9%,总量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
二是旅游品牌质量稳步提升。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A级景区达到20家,居全市第二。房山岩溶洞穴及峰丛地貌成为国家级自然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期评估,2008年成功申报了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成为北京市首家以历史文化为内容的集聚区,进一步扩大了房山旅游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三是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坚持以“走进世界地质公园”为主题,积极融入北京旅游全球营销战略,积极参加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大型旅游营销活动,让房山走向世界;持续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拍摄多部旅游风光宣传片,在全国36家电视台展播,扩大了房山旅游地影响力。2011年外埠游客占全区接待总量的27%。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区旅游产业这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用打造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标准来衡量,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目标来要求,还存在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综合效益不高,在全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等问题。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独有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多年来,房山区的独有性旅游资源一直没有走出“有名无客”的怪圈,主要原因在于深度开发力度不足,没有与文化创意相融合,造成知名景区景点缺乏吸引人、留住人的旅游要素支撑。
2、旅游线路整体设计不够。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缺乏全区统筹,由于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线路,全区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精品景点带动一条旅游线路整体发展的格局。
3、综合服务标准不高。一些旅游景区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功能配套设施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档次低,不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游客的增值消费。
三、“十二五”时期做大做强房山区旅游产业的建议
旅游产业大不大、强不强,关键看游客数量和相关消费总量。因此,我认为,房山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应该把围绕吸引人、留住人、促销费作为一个重要??的大局当中,在服务“一区一城”的建设中谋做大,在发挥独特作用的过程中谋做强,通过全力打造旅游特色项目品牌、精品线路品牌、综合服务品牌,推进全区旅游产业实现新跨越。
(一)全力打造一批房山的独有性特色旅游品牌项目
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独有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吸引游客观光休闲的重要因素。房山区号称北京的旅游资源大区,集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旅游品牌为一体,融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一域,为吸引游客提供了独有的资源禀赋。
1、着力把独有性景点发展成为独有性景区。以房山独有的周口店、云居寺、石花洞等景点为核心,重注与文化创意相融合,规划开发一批主题旅游项目,实现景点向景区的升级。比如,云居寺就可以规划建设成为以佛教文化、石经文化、石雕文化为核心,集传统优秀民族文化传播、教育、养生、休闲于一体的独一无二的世界级复合型文化旅游景区。周口店则可以突出体验原始部落这个特色,引进开发大型科普与体验实现完美结合的综合旅游项目。房山区要力争打造两到三处在北京乃至世界独有的旅游休闲度假知名景区。
2、着力把特色文化活动打造成独有性休闲项目。依托大型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盛宴,以吸引高端客流来房山休闲度假,可以说是房山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长阳音乐节、长沟水岸花田音乐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经过努力现在已经在北京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今后应乘势而上,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切实把一个大型文化活动搞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吃、住、玩、购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使慕名而来的不同层次的游客,不仅能够听音乐、品美食、赏美景,而且还能够满意住宿、快乐健身、欢乐购物。实现游客单一消费型向综合消费型转变的全面提升。
3、着力把具有房山特色的二三产业开发成独有性旅游项目。房山区作为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加工等一批高端制造业已先后入驻几大功能区,这些企业的每一条生产线、每一个项目的研发、每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都会吸引消费者去关注、去参观。生产企业也有向消费者、向社会宣传展示产品的需求。这就为房山大力开发独有的工业旅游项目提供了广泛的前景。
(二)科学规划一批精典旅游线路
一个地区的旅游线路规划的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游客的旅游心理需求,是游客决定行程与否的重要参考。景点一般,旅游线路规划科学合理,也会大幅度提升游客的满意度;相反景点独特经典,旅游线路设计欠佳,游客对一个地区的旅游项目评价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把科学规划旅游线路放在重要位置。
1、用“一核多线”展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首都城市中拥有的世界地质公园,在北京乃至亚太地区旅游市场中独树一帜,具有唯一性,是房山旅游产业的“龙头”。但也存在着点多面广的不足,给游客带来不便。为此,应按照“一核多线”的思路,科学规划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线路。
“一核多线”即,以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为核心,按照旅游资源的地质特性,将地质公园的旅游景点呈放射性划分成多条专题经典旅游路线,为游客提供能随意组合的套餐式一日或多日旅游服务。
博物馆这个核心以向游客全面展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主,突出其虚拟幻境,达到让游客非到实际景点一看不可的目的。各条专题旅游线路则突出科普和休闲的特征。具体可按照经典的性质和特点来划分。一是熔岩洞穴精品旅游线路。具体包括石花洞、银狐洞、云水洞、仙栖洞等。二是湿地风光精品旅游线路,具体包括京南水乡长沟湿地、大石河湿地、拒马河湿地等。三是山水风光精品旅游线路,可包括十渡百里画廊、百草畔等。四是矿物开采遗址精品旅游线路,可包括河北矿山遗址、大石窝汉白玉开采遗址等。
2、创新开发特色专线游项目。通过不同的组合,把能够集中反映房山新城、功能区、山区特色的景区、景点串联起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一是文化休闲度假游专线,包括正在开发建设中的长阳温泉休闲城、青龙湖国际红酒城、琉璃河燕都文化城、长沟水博花田城等。二是红色游专线,包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平西抗日纪念馆等。三是高端产业游专线,包括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农业生态谷、原子能科技馆等。四是山地生态游专线,包括正在开发建设的景点特色沟域、圣莲山、百花山、百草畔、蒲洼等。各专线游线路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通路径,穿插一些小型经典特色景点,象河北镇的铁瓦寺、万佛堂,石楼镇的贾岛祠景点就对游客极具吸引力。
(三)提高旅游综合服务水平
一个地区的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是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关键。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上。这两个方面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基础。
1、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硬环境。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要求,加快旅游景区设施建设。一是坚持全区就是一个大景区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旅游交通道路、安排公交路线、景区道路引导标识等。重点加快山区旅游环线公路建设和通达景区道路升级改造;实施重点景区“旅游直通车”工程,不断提高游客通达景区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二是在各个景区内部,按照突出特色、严格标准、配套齐全、布局合理、安全便捷的要求,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点完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医疗等各类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多样化消费需求,并做到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与游客需求相适应,全方位打造旅游硬环境。
2、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打造软环境。按照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着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旅游服务规范化和人性化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提供能够满足游客的生理和心理、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服务,使游客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和留恋感。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实施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加强对重点景区、专线游项目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让直接面对游客的服务人员切实承担起景区形象代言人、游客满意服务员的职责。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培养和引进旅游市场营销、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高端人才,优化旅游人才队伍,为房山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加快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旅游信息网络平台,为游客提供公益性、基础性资讯服务,发挥网络平台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跨越时空、互动性强的优势,开展长期有效的旅游网络营销。三是注重旅游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第一”思想,建立自上而下的旅游安全防范网络。全面建立旅游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建立节庆活动应急处置预案和景区、星级饭店、旅馆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机制、旅游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等。建立旅游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对突发性应急、恶劣天气应急、游客疏散、事故救援等进行及时、准确、安全处置,切实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