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调研专刊第三期

发布时间:2017-04-29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调研专刊第三期

 

政协房山区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12月11日

 

 

对云居寺文化景区进行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调研

房山区政协副主席 李惠英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而文化产业除了在其自身属性范畴内的发展外,还体现于与其他产业的交汇融合发展之中,特别是近年来所涌现的文化旅游就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发展典范之一。

目前,中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文化旅游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相当的发展规模和精深的人文底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二是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三是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四是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的综合性产业,它将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

房山区旅游资源类型全、分布广、级别高、潜力大,旅游资源总量在北京位居首位,具备成为首都旅游经济大区的发展条件。根据《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要把房山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产业。在未来五到十年中,充分利用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通过产业化运作模式形成旅游产业链,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带动休闲、养生、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主导支撑产业。

2008年4月15日,“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正式授牌,成为目前北京市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周口店遗址、云居寺、汉白玉的故乡—大石窝、上方山、长沟,形成星状历史文化旅游区,上至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下到刻经止于清代(1738年)的云居寺,犹如漫长的时空隧道和不间断的历史画卷,内涵深厚,意义深远,是北京地区唯一的高等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在这个集聚区内,云居寺文化景区独占鳌头,成为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引领区域。

下面结合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重点对对云居寺文化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云居寺文化景区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云居寺创建于唐贞观5年(公元631年),是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寺院,历史悠久,饱经沧桑,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环境幽静,风光秀丽,蕴涵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一大宝库。经过历代的修葺形成了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中轴线上为佛殿,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依山而建,坐西向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寺中保留着唐、辽石砖塔十多座,保留着石、纸、木真经浩卷,尤以14278块石经著称于世,被称为国之重宝。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云居寺三绝——石经、纸经、木版经

云居寺有“石经长城”、“石刻图书馆”之称。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05年),僧人静婉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共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共14278块,是世界上稀有的文化遗产。其中大号经板4196块,每块高约2米,宽约1米,碑面刻字8000个左右,此种碑石多刻于隋唐两代。小号经板共有10082块,每块长、宽各70多厘米,两面刻字,每面刻800字左右,此种碑石多刻于辽、金两代。寺内还有碑记、经幢等75件。这些石经世称“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简称“房山石经”。

纸经现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数量之多为国内各大名寺所罕见。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单刻佛经、藏文经卷、手写佛经、残卷。这些经卷具有极其宝贵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妙莲寺比丘祖慧在明崇祯十三年刺舌尖血书写而成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木版经即龙藏经,龙藏经版是印刷龙藏经所用的木质雕版,俗称“木版经”。 龙藏又称清藏,是清代由皇室下令刊刻出版的一部佛教典籍丛书。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内容极其丰富,是佛教传入中国一千七百余年以来各种译著之大成,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著作和佛学研究著述,共77000多块,是我国木版经书之最,是研究佛学、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翻译工作的重要文献资料。

(二)佛祖舍利

佛祖舍利为佛教海内三宝之一(海内三宝:北京云居寺佛身舍利、西安法门寺佛指舍利、北京八大处佛牙舍利),据说释迦牟尼佛祖涅磐后,他的舍利即遗骸,分为十万八千份,在世界各地分别起塔供奉。中国供奉佛祖舍利共有十三处。云居寺现珍藏之佛祖舍利是根据明末《憨山大师梦游集》记载提示,于1981年11月27日在石经山雷音洞内发现的舍利,是全世界唯一的不是供奉在塔里,而是埋在洞里的肉身舍利。

(三)其他佛教文化遗迹

云居寺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寺院之一,云居寺北塔又称“舍利塔、罗汉塔”,建于辽代,为砖塔,高30.46米。下面为楼阁式,平面为八角形,塔身分上下两层,远眺犹如一口倒扣的大巨钟。塔四隅有4个3米左右的方形小石塔,共同构成金刚宝座式塔。云居寺南塔毁于1942年日军炮火,现有塔基遗址。被毁前的南塔是一座八角形11层檐的密檐式砖塔,建于辽代,因塔旁有藏经穴,又称“压经塔”。

在大石窝镇石经山,位于雷音洞的左侧第七洞和第八洞之间两口大旱井上方的石壁上,有两尊摩崖造像,高1.2米。内容是《妙法莲华经》释迦牟尼佛说法、多宝佛听经作证的故事。二佛建于明代,形态庄严、比例匀称、衣纹流畅。位于云居寺和石经山上的小石塔群,多为唐、辽代塔,共有15座,其上雕刻佛像、金刚力士等,神态生动、线条流畅,显示了唐辽时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在曝经台的下面,有一块南北长约10米、东西宽约5米、高约1尺的岩石平台,在平台南北两侧各有一口石井,即为石经山千年石井。石井挖掘于唐朝,左边的深2丈,直径7尺5寸;右边的深1丈8寸,、最大的凿石古井。

二、云居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向性分析

(一)资源品质高,独占性强

云居寺佛教文化资源特别是石经资源属世界存量及品种之最,石刻佛经为世界最古老的石经,具有垄断性,属极品资源。一万余块石刻经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资讯,每篇经末的题记都注有布施人、布施钱财的数量、要求刻经的篇目和刻经的目的,布施人中有皇帝、大臣,也有商业行会和平民百姓,这对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都有一叶知秋的功能,足以形成一门课题,几十年来为各国的学者研究探讨。

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可以使云居寺成为世界一流的以佛教文化观赏和体验为主体的佛教文化主题旅游区。产品体系包括以云居寺佛教文献为主体,成立中国最大的石经文化博物馆,进一步提升云居寺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和权威性;加强与印度、日本等学术界的对外文化交流,开展佛教文化研究工作,扩大国际影响。产品体系形成后,这里将拥有中国最大的石经博物馆、世界唯一的洞中佛祖舍利、中国数量最多的唐代佛塔、北京最古老的凿石古井、中国唯一的佛教博物馆,形成对游客吸引的主要诱因。

(二)品类组合好,具有多样性

云居寺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及民俗资源丰富多样,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线的多样性资源体系,有利于文化旅游产品的立体型开发,加强参与性和体验性。

(三)空间关系好,景观类型丰富

云居寺和藏经阁都隐于山体崖壁之间,与周边民俗村、生态资源地理位置和谐,形成景区、山坡、台地、寺庙、村落自然和谐的景观体系,易于提升总体感知质量和景观价值。

(四)资源保存相对完好

云居寺及周边景区虽有些不良建筑,但尚处于初始开发阶段,总体上保存完好,特别是石经山仍接近原始状态,为未来良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五)交通区位良好

云居寺的内外交通便捷,有京原铁路通过云居寺,在房山区内有八个站,其中云居寺站在景区内,另外三合庄站距景区较近。在夏天的旅游旺季,有增开的列车。同时,每天除有开往云居寺的公共汽车往返外,还有旅游专线从北京市内发车直达云居寺,交通条件便利。

(六)知名度高,有利于宣传推广

云居寺目前已在社会公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为宣传推广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对云居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几点建议

云居寺文化景区项目对于增强北京文化中心魅力,进一步宣传推介房山乃至北京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特色旅游资源,促进房山区经济转型发展有重要提升作用。目前,我区与温德拉集团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以闻名于世的房山石经文化资源为依托,共同建设世界一流、亚洲领先、中国第一的“云居寺文化景区”,以下对景区的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在准确理解云居寺的文化价值和特征,与其文脉相吻合的前提下,切实发挥云居寺世界级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力,与长沟、张坊、十渡联动联合,构建地区旅游体系,并加强各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强房山南部沟域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一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的开发。云居寺地处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域,项目规划建设中要把握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与石经山、云居寺的整体风貌要协调一致;同时在景区的规划中要突出主题,注意建筑元素、色调、内涵、样式上的协调,在保护传承上发展创新。宏观上,要有镇域和景区总体的发展战略与规划来指导与协调;微观上,要以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公益性开发为先导,形成公益性开发与非公益性开发的良性互动。将云居寺文化景区打造成精品景区。 二是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区域的策划与建设。要将云居寺文化景区项目打造成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线,文化旅游发展为重点,集石经展示、舍利观瞻、文化传播、休闲养生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在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房山石经”文化及其深厚的人文资源,建设“云居文化宫、石经碑林、云居国学院、云居佛学院”等展示“经”文化内容的区域,为国际讲学界交流提供平台,使广大游客在礼佛观光的同时,了解佛教文化的内涵。三是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大石窝镇的主要产业是以石材开采业为主,直接和间接从事石业开采的人员有近万人,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开始逐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的产业逐渐发展到以服务为主的产业。在这样大的经济背景下,大石窝镇逐渐限制本镇的石业开采。限制和停止石业开采和如何解决与石业开采相关的近万人就业问题,成为摆在大石窝镇政府面前一个主要矛盾。然而,云居寺文化景区的建设能为大石窝镇开辟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形成一个以佛文化为主的产业链,可以弥补由于国家限制石业开采而导致的一个产业真空。通过云居寺文化景区项目及其衍生出来的上下游产业链,可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由于限制开采业而产生的剩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