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调研专刊第六期

发布时间:2017-04-29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政协房山区委员会办公室

2013年11月6日

 

 

文化立区 旅游兴区

助推“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

区政协副主席 李惠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通过文化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等全面发展的策略,从长远谋划我国文化立国战略的紧迫性和战略性。我区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市发展需求,确立了建设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一区一城”新房山战略定位,为房山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区在文化发展、旅游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我们要借助有利的发展契机,把文化立区、旅游兴区作为重要的发展思路,把文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培育融入房山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增强文化活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我区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我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8给大类、28个亚类,人类发展史与地球演变史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全区共有316处不可移动文物,总数居首都之首,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此外,还有十渡、石花洞、上方山、百花山等著名风景区,拥有全球唯一位于首都城市的世界地质公园,生态休闲资源丰富程度位居北京市各区县前列。这些丰厚的资源,都为我区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区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文化和旅游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然而与其他区县相比,在发展品质、速度、规模与影响力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解决和改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思路不明晰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是树立区域形象和增强对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文化不仅有利于改善和促进社会和谐环境的形成,提高人们的精神凝聚力,而且还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发展现代生态休闲新城,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以人为本,加大绿色经济、创意设计等人文因素的导入,提升经济社会运行的质量,促进工业体系、服务体系、农业体系向创意、创造、设计等领域的转型。特别是在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的发展转型阶段,发展文化将会解放受困于原有体制束缚下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科技进步、金融催化、和制度创新。

然而,就我区目前的情况而言,还缺乏对全区文化资源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对于自身的文化特点和价值核心尚未理清,特别是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也就不能制定出具有长期的、系统性的、全方位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文化服务设施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加大建设综合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服务设施,满足公共文化需求。

(二)对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营销手段

发展旅游业应该依托区域旅游景点与高端旅游服务的资源优势,构建主题旅游、商务旅游、民俗旅游、时尚旅游、生态旅游等多元化的文化旅游特色,丰富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促进区域旅游空间的运营效率,推动现有旅游消费活动的影响力,培育国际化的旅游品牌,从而形成一个以区域文化特色为主体的国际性旅游休闲文化区。

纵观我区的旅游现状,旅游资源虽然丰富、种类多,数量大,但是旅游发展模式和路径却比较单一,资源整合还远远不够,资源的发展空间还需要大幅提升。以2012年上半年为例,全区旅游业综合收入15.2亿元,接待人次289.6万人。其收入主要来源于:A级以上景区营业收入5915.4万元,观光游收入5807.8万元,民俗游收入3465.8万元。可以看出,在旅游业中收益较大的休闲度假游、高端商务游在我区还未形成规模,所占比例很低。

1、应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合理的旅游空间布局。在目前旅游规划建设中,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从市场角度充分科学研究其位置设定,与周边景点的关系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以最大可能发挥其效应。例如,首都西南旅游集散中心位置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功能效应,是否能够满足市场及游客的需求。在公共交通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交通与景区、公共社区的关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规划公交线路、设置公交站点,最大程度的考虑公众及游客的出行方便,突出交通对旅游景区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让交通围着旅游转。同时,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如十渡高架桥的建设虽然缓解了交通压力,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服务,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和所附含的“渡桥文化”的内涵。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此外,我区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应逐步向多层次、多元化的目标发展,特别是需要增加高端商务型的配套设施。目前,北京已经有62家五星级酒店,而我区还没有一家酒店达到五星级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高端旅游业态的发展。

2、旅游资源分布零散,缺乏整合开发与统一宣传。我区地域辽阔,旅游景点分散,景区、景点之间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这使得全区的景点处于点状开发局面,缺乏与邻近景点、同质景点的资源整合和整体规划,既给游客的旅游观赏带来了诸多不便,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及整体宣传的模式。比如,我区现在没有形成把数个景点结合起来的有规模的、有影响力的、常规性的旅游线路。

3、旅游文化品牌不够鲜明,营销手段不够创新。在休闲旅游中,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往往都是依赖对品牌的认知。因而,树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形象应是我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针对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开展富有特色的推广营销活动,也是提高我区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策略。然而,在我区旅游市场的培育中,缺乏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性,没有形成具有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同时,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品牌树立缺乏有效手段,也很少通过广告、媒体、杂志等媒介渠道对重点景区进行大规模的、持续性的宣传和推广。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增强文化吸引力和传播力,激发游客强烈的游玩兴趣和重游欲望,吸引高端游客的关注。此外,由于我区旅游业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市场要素、高端要素、文化要素都不是很完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产品和文化衍生品的开发。

4、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区现有21家A级景区中,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1万人,但是专业化水平较低。同时,在全区范围内还缺乏国际性的、专业化的、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公司。

(三)对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相关扶持政策

近年来,我区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具体的实施措施,有的甚至不能够落实到具体部门执行和完成。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就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土地、资金、税收和人才等方面的专项管理措施和扶持政策。因此,就不能在该方面形成有力的政策创新和优势,不能提供优质的符合我区产业定位和特色的政策服务体系。

(四)对全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加强

目前,我区的文化和旅游工作由于管理职能不明确、职能分工重叠等原因,存在着权力交叉、管理不畅的现象。对重大项目及有些景区管理的权力划归应本着资源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去执行,尽量减少行政管辖的“下划”。云居寺、上方山等景区现在管理归属是否合理,也应进一步研究。

三、促进我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文化和旅游是相辅相成、共生繁荣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针对存在的问题,首先应把繁荣文化提到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其次要加大对旅游产业战略布局和品牌推广,促进两大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使我区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建设迈入新阶段。

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形象。要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研究和整合,梳理出被社会广泛接受和国际认同的,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元素,进行有计划、有系统、长效的文化品牌形象推广塑造工程。“7.21”特大自然灾害对房山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旅游业也受到了极大冲击。我们除了要恢复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深入挖掘房山的文化内涵,积极发挥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力,从而为重塑房山形象,吸引游客回归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是建立协作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在优化旅游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全面建立旅游合作运行机制,形成大旅游的概念。打破原有资源条块分割的局限,建立各景区旅游合作机制,设立联席会议等制度,促进景区间相互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旅游景区可尝试管理与经营分开的模式,在传统管理基础上融入现代市场运作的内容。成立由民营机制为主体的区旅游经营公司,负责对现有景区统一开发和运营,推动旅游市场经济发展、增强旅游市场活力。

三是加强素质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自身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高端专业的旅游服务公司进行合作,采取专业培训、人才引进的方式,提升我区旅游业整体水平。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方向引领、规划引导、资源统筹、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出台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相关扶持政策,明确管理职能,完善管理体制。同时,参照北京市逐渐完善的“一业一策”的政策体系,做好区级政策配套,为“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