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山区转型发展的思考
区政协主席唐淑荣
七届区政协以来,我们在各界委员当中开展了“政协委员山区行”活动。在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对山区的所有乡镇和大小100多个山村进行了调研走访。深切的感受到山区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和与平原地区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区委七届五次全会报告当中明确提出,当前我区山区存在着“山区病”,急需转型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发挥山区的比较优势,加快山区转型发展的步伐,逐步把我们的山区变为金山银山,缩小与平原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课题。
一、“山区病”是制约山区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
从主要表现形式及根源来看,“山区病”不仅是自然因素的产物,更是我们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后遗症,随着时代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观念的改变,任行“山区病”发展,我们的山区就难以实现转型发展。
(一)生态上的病灶
主要表现是山体毁坏、水土流失。过去我们的山区依靠开发矿产资源求发展,虽然曾经为区域发展创造过辉煌,但也留下了山体毁坏、水土流失等难以根治的山区病。这些年,我们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生态修复,但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这些体表上的病灶,与高端要素对整体环境要求较高的现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二)基础设施上的病灶
主要表现是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制约了科技、文化、交通、教育和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平原和城镇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山区交通线路比较单一,不能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使许多地方成为交通盲点。交通不便的现实,直接影响着资源、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因而制约着山区转型的发展。
(三)思想上的病灶
制约山区转型的发展障碍,除了受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观念的禁锢、思维的落后。有资源、缺整合,有品牌、缺支撑,有基础、缺提升,是多年来对山区转型发展存在的表象问题的一个形象概括。究其病根,在思想上没有突破束缚,跳出传统框框,以辩证的思维、动态的眼光去审视山区的发展模式、开拓山区的发展空间。
二、明确山区生态休闲功能定位,对症下药医治山区病
山区要实现转型发展,首先要明确功能定位,围绕着山区的功能定位做文章,打造青山绿水,换取金山银山。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房山的区域功能定位,我认为房山整个山区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功能定位,就是生态宜居。治理山区病,强身健体转型发展都要全力围绕着这一功能定位来进行。
(一)突出生态功能,涵养青山绿水
保护和涵养“绿水青山”是根本前提。坚持首都重要生态屏障地位不动摇,坚决退出山区低端资源性产业,防止其死灰复燃;坚持山区生态修复的长期性和稳固性,使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彻底根治当前存在的山区体表上的病灶,使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更优美,以青山绿水的高端优质山区环境巩固和提升山区的生态功能。
(二)突出休闲功能,建设金山银山
涵养青山绿水,打造高端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山区转型发展,获得“金山银山”。我们要发挥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将旅游与生态融合发展。通过完善交通等方式,调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山区病灶,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休闲服务,促进山区休闲功能的产业化发展,使山区在生态与休闲功能良性互动发展中实现新转型。
(三)突出创新发展,转变发展路径
转型是根本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山区转型发展的主旋律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路径。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根治思想上的痼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争取大项目带动,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提升基础设施标准,整合生态和休闲资源,放大品牌优势,推动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通过转型升级,再创一个山区发展黄金期。
三、实现山区转型发展的路径和具体举措
当前北京由以前的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变为“疏解功能谋发展”,靠建设和谐宜居的环境求发展。对于我们房山来讲,要抓住机遇承接更多的首都功能,就要通过打造高端环境求发展。山区的转型发展就要发挥优势,围绕着服从于、服务于全区打造高端环境求发展这个战略核心,在全力推进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大局当中,探索转型之路。
(一)重大项目推动,打造京津冀最美山地生态休闲圣地
坚持抢抓机遇借助外力谋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按照“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协同互助”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扩大区域生态空间。重点是联防联控环境污染,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清洁水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谋划建设一批环首都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目前,京津冀将计划开展国家公园的保护区,其中包括;在百花山区域,依托河北野三坡、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国家公园这一重大项目启动后,将进一步把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山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凸现出来,带动山区生态涵养和修复,促进山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为我们打造京津冀最美山地生态休闲圣地创造条件。
(二)经济生态化,构建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
一是做强生态休闲养生产业。围绕把生态休闲养生产业培育成为山区第一战略产业的目标,挖掘一批优势休闲养生产品,加快培育养生医疗与健康管理业、养生用品等相关行业和产业,着力打造食养、药养等特色品牌,大力推进一批养生基地项目建设,把山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休闲养生福地。二是做精生态农业。以生产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农产品为重点,强化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大力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形成特色产业带、产业圈。发挥产地独有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做大作强中华蜂养殖产业;发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技术优势和我区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中草药种植产业。发挥地区品牌优势,做大做强房山系列绿色农产品产业,形成“接二连三”的产业链条和较为完善的从种到销的产业体系。三是做大生态服务业。生态修复专业化、生态养护专业化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方向。在这方面孕育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提前在这方面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和队伍,力争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三)加大山区综合治理力度,打造山区高端环境
一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其他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划入生态红线管制区,要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好生态空间。强化公益林、景观林建设,加大水系源头的湿地保护,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提升源头区的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二是建设拒马河、大石河两条生态文化旅游走廊。这两条河是山区发展的两条生命线,孕育了丰富的旅游文化和生态资源,是山区转型发展之魂。我们要以“治河”为突破口,通过全面治水,洁化净化水体,绿化美化河岸,不断提升山区环境,展示出房山青山绿水的独特风貌。
(四)创新体制机制,开辟山区转型之路
山区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体制机制,破解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发展模式,有效释放山区巨大的生态红利。一是建立健全集聚集约发展机制。把十渡和河北镇两个中心镇作为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健全中心镇培育发展机制,把下山移民和退耕还林、土地整理结合起来,把安置小区建设和城镇居民小区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结合起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推动生态、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化体制改革。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生态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加快生态资源资产评估、确权登记、融资担保等市场主体建设,推动农地、林地、林权抵押、担保、流转,让山区的资源流动起来,为山区引进战略投资者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