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为构建全区应急体系做出新贡献

发布时间:2017-04-29 文章来源: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为构建全区应急体系做出新贡献

樊毅平

 

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今世界在面临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加,特别是环境恶化包括气候变化导致了更加频繁的自然灾害,人类面临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断加强和完善应急体系的建设,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应急工作并十分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努力,成效显著。红十字会作为国际性的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政府人道救助领域的助手,参与灾害应急工作是政府灾害应急工作的补充。区红十字会自2005年独立建制以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把红十字应急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反应能力、大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和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方面,进一步发挥红十字应急工作在减轻灾区人民痛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对近几年工作的总结,我们认为:各级政府在应急体系建设中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发挥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的更大作用。在广大民众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由来和重要意义

(一)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国际红十字运动核心任务之一

1.红十字运动与救护工作相伴而生。国际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地救护。1863年2月,国际红十字组织雏形——“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成立,自此拉开了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序幕。1919年成立的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把救助活动的领域扩大到对自然灾害中平民的救助,提出救护工作的宗旨是保护和挽救生命,减轻痛苦,防止伤残,改善生活质量;倡导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并在突发事件中开展紧急救护行动。一百四十多年来,应急救护工作一直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普遍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红十字宗旨的具体体现,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与自救互救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死亡或伤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应急救护培训亦为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挥红十字会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规定“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进行救助”、“普及应急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应急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由此,应急救护培训也成为中国各级红十字组织的法定职责。中国红十字会是国家减灾委员会34个成员单位中唯一直接参与灾害救助工作的社会团体。《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已被纳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做好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既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红十字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和国家提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这也与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的理念相一致,加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也是以实际行动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应急救护培训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影响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一些突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危重急症因为人们缺乏自我保护和自救互救的意识、知识和技能,也给人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当今,做好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对于在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中,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自救互救技能,越来越需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所以,新时期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只能不断加强,这也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应急救护工作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于减少人员伤亡、避免事故产生严重后果意义重大

据权威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有近3000万人次的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需要现场救护和转送,现场救护和自救互救已经刻不容缓。按传统救护观念,把挽救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的病人寄托在医院和医生身上,往往使处在生死边缘的伤病员在等待中错失挽救生命的最佳时机。现代救护理论认为,在事发现场,利用广泛的经过专业培训的“第一目击者”对伤病员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可以有效减轻伤残,挽救生命。

科学研究证明:心跳呼吸停止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生命有50%的生还机会,超过6分钟仅有4%的机会,10分钟以上病员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在意外伤害中,骨折,尤其是颈椎、腰椎骨折后若搬运不当,将造成终生瘫痪,人体出血量超过800-1000毫升时,生命就有危险。因此,利用“第一目击者”在事发现场对伤病员提供紧急救护是挽救生命的最佳途径。红十字救护员是紧急事故发生后可以实施现场救援的社会力量。在伤员救护过程中,最初5分钟被称为救援的“黄金5分钟”。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具体环境的制约,专业救护人员在5分钟之内全都赶到现场的可能性并不大。此时,如果事发地有具备一定医学救护知识的红十字救护员,就可以在事故发生的最初阶段最大可能地挽救人的生命,而且还能为医院下一步救治创造条件。应急救护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员和突发事件的避险逃生方法。

目前,市民接受过心肺复苏和急救培训的比例已成为衡量城市安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一比例在新加坡是1:8,澳大利亚悉尼是1:20,中国香港是1:13。2009年4月6日9时32分,意大利中部城市阿奎拉发生6.3级地震,中世纪古镇阿奎拉变成了废墟,许多现代公寓也毁于一旦。意大利地质学家佛朗哥·巴尔贝里曾向当地电视媒体说:“如果这场地震发生在美国加州、日本或其他积极采取抗震措施的国家或地区……可能不会造成一例人员死亡。”后据有关记者在日本政府、企业、民间团体、高校等机构的采访发现,确如那位意大利地质学家所言,日本如果发生同样震级的地震,可能不会造成一例人员死亡。日本防患于未然的防灾意识,正是如意大利、中国这些多地震带分布的国家应效仿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日本的中小学校,已将自救互救技能和避险逃生知识纳入必学教程,并定期举行灾难疏散演习,加强了青少年在突发灾害和意外伤害时的预防和自我保护能力,培训率达90%以上。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机撞毁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大厦。飞机撞击世贸中心时产生巨大的爆炸,大厦可怕地摇晃起来,人们沿着紧急出口的救生楼梯往下跑,但是大家都很有秩序,没有任何人推推搡搡,也没有任何人高声喊叫或者企图挤到前边去。虽然救生楼梯很窄,两个大人勉强通过,但是逃生的人们还是自动排成了一列往下跑,留下通道让消防员迎头而上。逃生的人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在大厦倒塌前,在飞机撞击层以下的楼层,99%的人都逃了出来。

在我国,应急救护培训比例还不足3%。大多数市民的防险避灾意识薄弱、面对突发事件缺乏自救互救的能力,以致酿成许多惨痛的悲剧。1994年12月8日,克拉玛依市组织15所学校的师生和家长796人,在友谊馆进行文艺汇报演出。因舞台上方照明灯燃着幕布蔓延成火灾,烧死323人,烧伤130人。2004年2月5日,北京密云灯会仅一人跌倒就引起37人死亡、15人受伤的踩踏事件。同年10月17日进行的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在两名参赛选手突然倒地的10分钟之内,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手相救。2013年2月17日,35岁的IBM深圳公司管理人员梁娅倒在深圳地铁出口的台阶上,有7位市民从旁边经过,有的看了看就走了。三分钟后,有市民告知地铁工作人员,地铁工作人员赶到后旁边守着,没有人将梁娅扶起来,也没有采取急救措施。民警在25分钟后赶到,一名民警走到梁娅旁边,碰了一下没动,问话也没有回应。地铁工作人员和民警便一起在旁边等候医护人员。50分钟后,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梁娅已经死亡。梁娅80岁的老父亲看完监控录像后号啕大哭,捶着桌子说:“你们卫生么不救我小孩,梁娅死得好惨啊!”还有我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侯耀文先生,小品演员高秀敏、刘德一……,如果当时他们身边有人懂一点急救知识,都不会造成如此的后果。正如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弘博士所说: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相反,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地震。当时,大多数学生正在上课。这意味着在死伤人群中,相当比例的人是学生。此次地震重灾区什邡市共有8所中小学教学楼完全坍塌,上千师生伤亡。而什邡市民主中心小学的3层教学楼也完全垮塌,但只有11名学生和1名教师死亡。据事后了解,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时,全校共有500多名学生在楼内上课。地震发生后,全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照平时疏散演练时的路线,在1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都被疏散到安全地带,未发生踩踏事故。

无论是美国的“飞机撞楼”,还是中国“汶川地震”的什邡市民主中心小学,由于人们能处变不惊,逃生的行动基本是有序的,没有扩展为更有破坏性的、更为惨痛的事件。这充分说明,应急救护工作开展得如何,其造成的结果大相径庭。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公众心理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日常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演习来达到的。

三、我区在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红十字会是法定的应急救护培训团体。房山区红十字会自2005年独立建制以来,作为政府的助手,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在应急救护师资、教学设备还非常薄弱的情况下,深入到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截至2013年底,共举办初级救护员培训班516期,获得北京市红十字会颁发证书人数达为40820人,仅达到全区人口的4%,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确实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当前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和影响这项工作广泛深入开展的问题和困难。

(一)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在现场救护中人们常常将抢救危重急症、意外伤害伤员寄托于医院和专业的医护人员,缺乏对在现场救护伤员的重要性和可实施性的认识。这种传统的观念,往往使处在生死之际的伤员丧失了几分钟、十几分钟最宝贵的“救命的黄金时刻”。此外,现代意义的灾害救援工作也早已突破传统的事后救援模式,包括灾害预警、灾害防御、灾害救援、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养成、自救互救知识的普及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提高等。在红十字会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公众的不认识和一些部门负责同志的不重视、不配合。这种状况不改变,无疑使我们的应急能力建设大打折扣。

(二)应急救护培训机构不健全

按照北京市红十字会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责,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2008年,区红十字会已申请成立了应急救护培训中心。由于全区人员编制紧张,没有增加专职人员,培训中心暂挂靠在区红十字会业务部,现有工作人员3名,而业务繁多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没有一支相对稳定、规范、的师资队伍。目前,区红十字会的师资均是聘请卫生系统的医生和教育系统的校医,虽然都经过北京市红十字会的师资培训,但由于是兼职,也制约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统一协调机制不健全

在应急工作上,相关相近职能职责的部门很多,统一协调很差。各部门“独奏”多,“合奏”少;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加强整体协调,把“预防”和“救人”摆上重要位置,强有力的协调和密切合作尤为重要。

四、对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无疑是建立应急机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这并未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应有的重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深入扎实做好应急救护工作,是红十字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也是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应正视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和深入的调研分析,为了使应急救护工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与工作机制,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应急救护工作纳入政府应急体系建设

国务院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立足基层,依靠群众;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强化能力。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一指示精神,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工作就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参与。由于应急培训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政府部门要对此项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协调相关单位,对本区的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机关、厂矿、学校及公众制定出相适应的培训内容和规划,实施科学管理,进行经常性的演练,努力提高广大民众的应急能力,做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发挥作用。

(二)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列入相关部门的“规定动作”

为了使应急救护工作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本着以“点”扩展到“面”的原则,使工作逐步延伸,从而扩大红十字会救护培训的社会效应。“点”是指重点人群,包括机关、学校和特殊行业(如:公安、交通、城管、机动车驾驶员、建筑、旅游等)。“面”是指社区居民和村镇群众。机关干部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青少年被认为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愿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理应得到高度的重视;特殊行业突发事件发生率较高。把对重点人群的培训纳入对单位领导进行精神文明考核内容,对深入、健康、顺利开展应急救护工作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完善机构建设,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

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红十字事业的快速推进,打造一个工作能力强、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懂业务的团队是全面深入地开展应急救护工作的基础。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需增加人员编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培养一支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招募一支有专业知识的应急志愿者队伍,使此项工作既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抓管理,又有具体的专业人员抓落实。

总之,开展应急救护工作是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为了实现对人民负责,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减少损失,理应把传统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放到全局工作中考虑,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努力提高我区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

 

作者系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