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及办理情况

发布时间:2018-11-26 文章来源: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关于创新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

提案人  民进房山支部(许兆雄)

 

问题及分析:

房山是历史文化大区,拥有数十万年的人文明发展史,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抢救性保护,目前,全区仍在传承并列入保护名录的共计55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8项。此外,还有普查项目225项。这些非遗项目,涉及传统舞蹈、戏剧、体育、游艺、杂技、美术、技艺、民俗等,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了解房山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也可以称为房山的活化石。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保护和传承的形势非常严峻,许多现实难题亟待解决。

一是保护资金严重短缺,许多工作难以开展。据了解,目前用于非遗的投资是分级专项投资机制,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向中央财政申请专项资金,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的向市级财政申请专项资金,列入区级保护名录的向区财政申请专项资金。近两年来,经过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40万元用于本级非遗项目,基本保障了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保护、培训、传承所需。区级投入40万元用于区级保护名录项目,分摊到40多项区级保护项目,每项不足万元,并且专款专用,使许多项目没有保护经费,保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二是一些技艺型非遗项目后继乏人,濒临消亡。非遗项目大多产生和依托乡村的生活土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有的乡村已经消亡,融入到城市之中,有的乡村虽在,但大量年轻人通过考学、务工进入城市生活。老的艺人年事已高或相继离世,仍在乡村生活的年轻人因非遗项目收入低或没有固定的收入不愿学,致使民间手工艺人员急剧减少,一些非遗项目传承无人面临失传。

三是一些非遗项目的审美观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产品不能进入市场成为商品,难以靠自身传承发展。如: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京绣,传承于封建宫廷,审美观也源自宫廷生活,难以适应百姓的审美需求,而封建宫廷早成为了历史,这就使得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要想继续生存传承必须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胆创新,使产品适应百姓的审美观和生活需求,通过旅游商品市场自我传承发展。

建议:

一、挖掘整理非遗文字和图片资料,避免珍贵的传统文化失传和湮灭。建议由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区内文化人士和民俗专家对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俗文化项目进入抢救性挖掘,把历史文字和图片资料收集整理出来,编辑出版《房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村建设乡愁纪念馆(室),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景观,成为人们的心灵家园。

二、设立非遗保护基金,构建长期的保护资金投入机制。一是编制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包装项目,争取列入城南行动计划,获得市里的重点支持。二是把区级财政投入,争取国家和市级财政支持与面向社会资本征集资金相结合,设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专门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宣传和人员培训等工作,解决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三引导表演类非遗项目与旅游市场相结合,通过有偿演出,实现自身良性传承发展。

三、加强后备人才培训,确保非遗项目有序传承。一是多种形式搞好非遗项目的宣传展示和推介,提高社会关注度、参与度。二是继续组织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建立非遗项目研究传播基地,引导学生参与非遗的研究、传播和传承。三是选择一批青少年拜师学艺,培养扩大非遗后备人才。

四、运用现代科技对工艺类非遗项目进行创新性开发,使传统文化换发新生机。面向社会召开非遗项目推介招商活动,引进战略合作者,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对工艺类项目进行重新设计包装,投资新产品开发生产,使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和百姓需求有机结合,以开发带动保护与传承。

 

关于创新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办理情况

承办单位  区文化委员会

                             

房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影响久远、特色鲜明。2005年,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房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名录申报、重点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工作中结合房山区非遗资源情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区文委制定工作计划,组织人员开展抢救与保护,深入全区23个乡镇开展广泛的调研,基层单位积极配合。工作人员逐步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记录和整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组织建立房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指导市级、国家级名录的申报工,取得了一定成果。

    2006年的房山区文化馆非遗保护室到如今的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非遗保护部,历时13年,房山区文化主管部门组建专门力量对区域内项目进行征集、走访、调研以及评审工作,稳步推进名录建设工作。目前全区普查项目225项,区级名录项目55项,其中市级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名录项目3项。这些项目覆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领域。

    房山区的非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很多困难,比如传承人群大量减少,很多项目后继乏人,技艺传承困难,没有固定的传习场所,一些传承人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等。鉴于以上问题,根据第2号提案中提到的“关于创新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我们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参与了9月22日到23日在南窖乡举办的北京西山民俗文化节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南窖的水峪中幡参加了北京农民丰收节,参与了10月11、12日在北京天湖会议中心举办的周口店遗址发现百年国际会议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京绣项目于10月25日至28日参加了2018年北京文博会。10月18日,我们向北京市人大代表和房山区人大代表汇报了房山区非遗工作的总体情况,为即将通过并颁布的《北京市非遗条例》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69号建议中提出的“关于开发利用乡村文化遗产的建议”也正在推进过程中。文化遗产分为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无形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提案里面提到乡村文化遗产发展方面的两个问题,一是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还不够系统和不充分,二是利用乡村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还不够清晰。我们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注重与其他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结合。其中庙会风俗、京绣、杂技等民间艺术、菊花白酒酿造技艺等手工技艺属于非遗范畴。已连续两年在龙门生态园举办了春节庙会,京绣项目入选了第一批中国工艺振兴计划,将持续培训技艺传承人,逐步形成农村就业产业链,带动周边休闲农业项目的发展。菊花白酒酿造技艺传承人于2003年把北京仁和酒厂建制为北京仁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生产菊花白酒2015年,汉白玉雕刻传承人刘鹏创办了石窝雕塑艺术学校,培养了大批新型雕塑艺术人才,校长刘鹏和他的学生们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奖。目前,汉白玉项目承接了圆明园大水法修复工程中的生肖兽首的复原雕刻项目,菊花白目前的生产平稳中有上升,生产额突破一亿。中国工艺振兴计划京绣项目于7月31日结项。分别完成新作品2幅,培训12次,技艺汇编手册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