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房山区精准增收脱低的提案
提案人 区政协农科委(赵庶吏)
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提出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要求“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九大报告中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予以强调,可见党中央对决胜小康社会的决心,因此,我们更加有信心打赢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北京市虽然没有国家扶贫任务,但低收入村、低收入户仍是统筹城乡的短板,增收脱低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区目前有35个低收入村,12673户低收入户,涉及29934人。在新常态下,做好低收入村发展,低收入户增收也是区委区政府的重中之重。政协农科委也把此项工作作为2017年重点调研课题,成立专题调研组,对我区“落实精准施策,实现精准脱低”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掌握了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意见建议。
分析:
1.宣传引导不够广泛深入。目前,低收入增收工作的宣传引导还不够广泛深入,还需利用各类媒体、采取不同形式对脱低攻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方面进行大力宣传。另外,一些职能部门、干部对扶贫政策理解还不够透彻,运用扶贫政策还不够充分。一些低收入村、低收入户对脱低工作有一定抵触心理,担心脱低了就无法继续享受扶持政策了。
2.低收入农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一是多数低收入农户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依然停留在安于现状,缺乏发展动力。加之受自身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限制因素影响,部分低收入农户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低收入农户不愿积极就业,吃低保享受国家救助的依赖思想严重;三是有些低收入户对脱低资源挖掘不够,土地等固定资产盘活不够。
3.产业帮扶成效不明显。我区大多数低收入村没有产业,有产业的村由于缺少能够支撑长效增收的机制,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我区2017年实施的产业帮扶项目,目前多数处于建设阶段,经济效益尚未凸显,带动脱低增收的能力不足;另外,大户带散户、公司带农户、合作社带社员涉及低收入户甚少,多数低收入户缺乏技术指导。
4.结对帮扶效果参差不齐。我区建立了领导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增收工作机制和区、镇、村、户四级联动工作模式,针对低收入村,建立“一位区级领导、一个区直单位、一个帮扶企业、一个乡镇干部、一个第一书记”的“五个一”联合帮扶机制,但帮扶效果参差不齐。有的把帮扶当做救济和慰问走形式;有的帮扶一厢情愿,得不到呼应,挫伤积极性;有的有心无力,个人优势发挥不足。由此,导致针对性上、实效性上、长远性上有所欠缺,帮扶效果不理想。
建议:
1.要在自身动力上激发活力
在低收入户帮扶过程中,充分尊重他们的脱低意愿和发展民主权利,唱主角,当主体,增加自信,获得尊严。同时要注重舆论导向,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全面宣传低收入农户增收和低收入村发展工作成就,生动报道各乡镇、各部门精准帮扶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激发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要在产业帮扶上精准发力
产业是推进脱低攻坚最根本的途径、最管用的办法。有了产业低收入群体也就有了“造血功能”,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一是要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籽种产业、中草药种植加工业等高附加值农业,推进一批独具本土特色和文化的休闲农业综合体。二是要提档升级乡村旅游。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态观光游、民俗风情游、康养度假游,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示范村。三是要大力支持众创空间发展。对低收入村中有产权合法商务楼宇、生产厂房、空闲民宅,积极对接高端项目资源,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四是要建立扶贫助残基地。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地域特点和产业规划,与龙头企业广泛合作,建设一批项目可靠、产业可持续、适合残疾人从事的扶贫助残基地。
3.要在民生帮扶上精准助力
从全区来看,低收入人群中,因病、因残占比达到了68%,这部分人大多没有劳动力,多数患慢性病还伴有残疾,实现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建议区委区政府要加大低收入残疾人生活保障力度,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统筹各类资源,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鼓励用人单位将更多的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给予预留,并积极招用残疾人。
4.要在统筹帮扶上精准合力
全面梳理整合各领域相关政策,坚持政策集成、资金聚焦、项目整合的原则,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低收入村、低收入户提供有效、持续、全面支持。同时要建立大数据平台,将双低对象基本情况、扶低措施、扶贫收入等进行统计,并将各类政策使用情况、帮扶资金到人情况、帮扶效果情况等精准反映出来。做到进有统计,退有登记,精准实施全面动态监控。
5.要在山区搬迁上精准推力
针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加快实施山区搬迁工程,确保到2020年符合搬迁标准、有意愿搬迁、搬迁条件成熟的低收入村、低收入农户全部完成搬迁。并坚持安居与发展并重,多方整合资源,大力集成各类涉农政策、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6.要在组织保障上精准给力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脱低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低收入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选好致富“带路人”切实发挥村“第一书记”的作用,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低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在“双低”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党建+双低”工作机制,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村级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评的重要依据。
关于推进房山区精准增收脱低的提案办理情况
承办单位 区农村工作委员会
一、低收入基本情况
我区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2854户29934人,认定低收入村35个。经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2017年底低收入农户由12854户变动为12222户,全区共有6935户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11160元,占低收入总户数的58.87%。签订2017年完成低收入增收任务责任书的8个乡镇(690户)全部完成脱低任务。35个低收入村中有11个村的脱低率超过了70%。
2018年,我区低收入增收工作继续紧紧围绕“七个一批”精准发力。同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从单纯的“增收”向包括加强“两不愁三保障”在内的帮扶转变。2018年上半年,我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353元,首次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增速19.4%,增速在十个郊区中排名第二,绝对值排名第五。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增强脱低攻坚的领导力。制定出台了《低收入增收实施意见》、《精准识别方案》、《精准施策和工作分工方案》、《结对帮扶工作方案》等,解决了“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为低收入工作全面开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责任。
二是推行“四级联动”工作模式,激发脱低攻坚的工作活力。建立区、镇、村、户四级联动工作模式,做到“村村有帮扶、户户有干部”。针对35个低收入村,建立了“五个一”联合帮扶机制,既帮村又帮户,确保低收入村加速发展,低收入农户增收。
三是围绕“七个一批”精准发力,提升脱低攻坚的工作动力。
注重发展产业,夯实增收基础。2017年实施产业项目34个,增强了造血功能,带动了低收入农户实现就地就近务工就业。确定2018年产业项目,已于8月初开工建设。
注重促进就业,增加工资收入。通过绿岗就业、非农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等措施,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劳动力就业率由52%增长到了62%。我区设立了低收入农户农村事务综合岗位,共安置低收入农户5481人上岗就业,覆盖率达到45%。
注重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化步伐。全区共有215户582人通过城镇化建设增加家庭收入。此外,通过落实二期人口迁移政策,促进能够享受政策的低收入农户增收。
落实市区政策,生态建设帮扶一批。提高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由以前的每年每亩40元调整为70元,惠及低收入农户6400户13864人。提高山区生态林管护员岗位补贴,涉及低收入农户1445人。
注重教育帮扶,缓减家庭压力。设立低收入家庭子女就学帮扶资金,2017年共有581名学生符合帮扶条件,发放帮扶资金148.8万元。2018年,进一步加大教育帮扶力度,对教育帮扶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将大学阶段帮扶,由一次性帮扶变为全程帮扶。
动员社会力量,合力脱低攻坚。全区共104个单位参与低收入村帮扶,低收入村增收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与丰台区、市管国企、市属高校进行帮扶对接,建立了对接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落实社保政策,兜底帮扶一批。两次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标准。完成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城乡低收入家庭标准的调标工作。开展未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低收入农户摸底排查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对低收入农户现有危房进行摸排,将分年度进行改造。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切实把低收入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2018年低收入产业项目建设。对有增收和就业意愿的,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荐就业岗位;紧抓与丰台区、与市管国企和市属高校结对帮扶的机遇,充分依托企业、高校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帮扶的重点和思路,选择好发力点,推动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做好“三保障”工作,实现社会保障兜底。同时做好已超过标准线的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工作,巩固已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