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房山区城乡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的提案
提案人 致公党房山支部、区政协城建环保委(王媛)
问题及分析:
我区从2009年开始就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属地管理—专业运行—社区发动—居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房山模式。目前,正在推进8个乡镇街道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创建任务。虽然近年来我区在城乡垃圾分类处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垃圾源头分类以及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任重道远。
(一)现有垃圾处理能力遭遇瓶颈
我区常住人口118万,日产垃圾约1222吨,而且还在逐年提高。垃圾处理末端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垃圾处理能力低,且成本高。目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单一,主要以填埋为主,占用大量土地不说,且现有填埋消纳场已趋于饱和。餐厨垃圾也即将处于无处消纳的境地。我区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尚在建设中,年底才能投入使用。这就导致了我区垃圾收运不及时、无处可倒,夜晚在农田、路边偷运偷倒现象时有发生。
(二)城乡垃圾分类不到位
虽然在试点地区配备了分类垃圾桶34万个,每年也投入 2000多万资金为住户发放分类垃圾袋,聘请垃圾分拣员,但由于垃圾分类缺乏有效的教育宣传引导,村(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并未养成,垃圾收运企业混装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对于垃圾是否分类,缺乏应有的制度配套,对于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也无处罚权限,导致不按规定投放成本过低与监管成本过高的落差存在。
(三)垃圾资源化利用难度大
由于垃圾回收以个体游商为主,随着近年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开展等原因,原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萎缩,生活垃圾可回收利用率逐步降低。对于建筑垃圾,我区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拆迁拆违有大量的建筑垃圾需要资源化处理,虽然已设置6处资源化处置场所,1处消纳场,但由于拆迁费用低,无法利用这一资源化的处理方式,仍然有大量建筑垃圾采用填埋的方式解决。引进的华晟公司每年处理100万吨左右的建筑垃圾,同时生产资源化建筑产品,但目前其资源化产品销路不畅。
(四)垃圾末端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末端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垃圾源头分类的前提,无论是前期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还是垃圾末端处理的全过程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为了适应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化资源化的需要,我区需合理规划布局,增加场站建设。对于餐厨垃圾,我区目前还没有相配套的处理设施对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消纳和资源化利用,资源化、无害化厨余垃圾处理场所尚未确定。此外,大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缺乏整体规划布局的原因,有监管执法机制不健全的原因,也有垃圾分类宣传指导不足的原因,还有企业化运营与属地管理衔接不畅的原因。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建议: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根据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的成功经验,建议成立由区委、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为总督导,区长担任组长、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为成员单位的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城管委。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职能部门要担负起监督管理责任,各乡镇街道要担负起属地主体责任,真正做到责任清晰明确,管理条块结合。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工,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各项工作落实。同时,联席会议可扩大范围,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列席,真正形成举全区之力、凝全区之智,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因地制宜,科学布局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全区垃圾和再生资源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进行科学布局,构建多层级的处理场站体系。对在人口密度大的平原区域,合理布局交投点和中转站,并加强规范管理。建议在平原人口较多的村或几个小村连片,采取“五步法”的“辛庄模式”,实行二次发酵来处理可腐垃圾(也叫湿垃圾)。在山区及人口稀少地区建议采用低温裂解等新技术,实行就地低温处理垃圾的新型模式。加快拓宽108国道与循环经济产业园连接道路,以最强力度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努力实现垃圾减量,达到日处理1000吨的要求。加速再生资源分拣中心选址,加快餐厨及厨余垃圾无害化终端处理设施建设。
三、严格监管,落实分类措施
明确垃圾分类中属地主责,社区指导、居民行动、环卫公司清运、物业公司配合的责任制,将垃圾分类纳入绩效管理考核。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垃圾指导员,社区垃圾监督员、分拣员和志愿者的作用,帮助居民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监督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将指导和监督融于社区分类管理中。推行末端倒逼工作法,由末端向前依次逆向倒逼,即垃圾处理倒逼垃圾清运、垃圾清运倒逼垃圾收集、垃圾收集倒逼垃圾投放,做到不分类不收集、不分类不清运、不分类不处理,迫使源头分类投放,实现逆向闭环管理监督,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垃圾分类惩戒措施,借鉴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经验,在社区运用有奖有罚措施,探索垃圾分类促进机制。一方面可采用垃圾排放计量收费、厨余垃圾按量退费、分类积分换物、垃圾不落地等多种形式的正向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适当考虑增加惩罚措施,如公布分类黑榜、混合垃圾加倍收费、强制参加分类课程等等。此外,在社区管理中也应奖惩分明,对优秀的监管者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
四、坚持源头减量,加强回收利用
强化源头治理,由单一末端处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实行垃圾分类与包装减量、净菜进城、旧货交易、废品回收和文明点餐并重,抵制过度包装。借鉴浙江余杭“虎哥”模式,在精细分类的同时,对垃圾回收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尽可能变废为宝,促进回收利用,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加强科学处理,采用新技术新设施,切实实现末端减量。
五、加大投入,坚持市场化方向
在目前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回收利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组织、协调、引导职责,加大对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人财物投入力度。要强化现有资金的合理分配使用,平衡好环卫集团专业化服务与乡镇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二者间的关系。要完善市场机制,扶持企业经营,加快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加快打造多元化投融资平台,有效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度,加大创新技术型企业的引进力度,助推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
六、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到层层传导,处处模范。借鉴福建厦门的做法和经验,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强化舆论引导,加大与主流媒体合作,提高垃圾分类全民知晓率和操作能力。推广全民教育,将垃圾分类纳入课程体系,制定课本,安排固定课时,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大平台,开展垃圾分类教育,通过“大手拉小手”带动家庭开展垃圾分类。做好典型示范,积极推进垃圾分类驿站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循序渐进,分布推广,发挥样板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志愿者队伍,大力开展社区指导工作,积极吸纳社区报到党员参与垃圾分类,通过志愿活动切实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知晓度和正确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于推进房山区城乡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的提案
办理情况
承办单位 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5月1日正式实施,我区坚持“高位调度、部门联动、重点突破、统筹协调”的工作思路,成立区级指挥部,实行战时体制,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垃圾分类大培训、大宣传、大检查”;“垃圾分类补短板、责任主体强监管”;“党建引领六个一批”三大专项行动。在“十个百分百”的落实和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两类市级重点考核指标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重点开展五方面工作:
一、结合我区实际,细化垃圾分类组织构架和指导标准
先后制定《房山区关于落实垃圾分类“十个百分百”实施办法》、《双触发机制》、《房山区生活垃圾分类日常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桶站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关于发动区级指挥部成员单位干部职工率先做好垃圾分类有关工作的通知》,统计《居住小区(村)生活垃圾基础管理台账》,形成《关于房山区狠抓六落地解决三个“差一点儿”问题情况的报告》。参照市级指挥部调整情况对我区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组建方案进行调整。同时,召开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会议,就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二、夯实主体责任,确保垃圾分类行之有效
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明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严格落实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流程和验收考核标准,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扩面提标。积极推进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指导垃圾分类示范村做好市级验收准备工作。督促第三批示范片区创建乡镇上报创建申报材料,指导第二批示范片区创建乡镇和垃圾分类示范村做好市级验收准备工作。迎接市级对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进行验收,配合市级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调研。加强垃圾分类情况自查检查,督促指导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紧紧围绕“三率”提升和问题整改,切实做好市级检查考核工作。
三、加强宣传引导,扩大社会影响力
要求各级干部职工以身作则,主动带头,自觉践行垃圾分类,主动担任垃圾分类宣传员、监督员、联络员、指导员。会同区融媒体中心开展垃圾分类答题活动,近八万人参与答题,提升垃圾分类知晓率。既挖掘典型经验做法立标杆,又曝光问题追踪解决,不断提高社会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率、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
四、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垃圾分类开展
结合“环境清洁日”、“周末卫生大扫除”、“主题党日”等组织活动,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到社区(村)报到,全区区直机关党员干部6163人签订了垃圾分类承诺书。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发动“社区青年汇”、“巾帼志愿服务队”、“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等志愿服务力量,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联合区检察院团委,组织16名团员青年在长阳镇金地朗悦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志愿服务活动。与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第六检察部沟通公益诉讼垃圾分类相关工作。
五、以厨余垃圾分出质量为重点,强化桶前值守和监督检查
全区500个小区、378个行政村共建设固定桶站4950个,配备桶站值守人员7405人。截止9月15日,区直机关党员干部累计值守时间12360小时,660名干部主动监督自己所住小区垃圾分类,发现上报问题520件(次)。截至目前,区级累计检查居住小区838个次、餐饮单位401个次,检查发现问题2491处,已整改2455处,未整改3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