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赋能促进文旅融合的提案及办理情况

发布时间:2020-10-26 文章来源: 放大 缩小 关闭 浏览量:

关于非遗赋能促进文旅融合提案

提案人  王萌

问题:

一是“非遗”文创的缺失,传播力弱。非遗,对于区域文旅的意义在于其文化的活态性。将非遗与文旅、节庆完美交融才可以更好地提纯区域精神和文化特质,让美的形式永续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非遗的发展不仅要保护和抢救传统濒临遗失的传统技艺,还要通过文化创新来完成传播和发扬。目前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适应程度尚需提高,需要重新挖掘创新,才能让更多人接受、喜爱、主动传承。

二是非遗传承缺乏市场引导,缺少非遗文化馆、文化园区等专业的点状平台,导致传承工作本身难以“传承”。需要开辟全新的路径,和商业企业联合发力,互相借势。打造品牌形成良性的市场化流转,才是可持续性的传承发扬之路。

三是区域性文化势单力薄,房山区非遗项目比较多,区级非遗项目21个,但是市级的仅有8个,国家级的仅有3个。大多数传承人只能“等、靠、要”来维持基本的生存,导致传承人断代现象逐渐显现。亟需大力引导、培育,打破区域限制,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艺术形式来带动区域项目发展,打造房山非遗文旅新名片。

四是大众缺乏认知,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基层组织、中小学校和所辖企业,联手合作,自上而下,从娃娃抓起,真正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近两年,房山区牢牢把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房山区“三区一节点”功能定位,拥有首都北京人之源、城之源、都之源美誉,拥有十渡、石花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景区为代表的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信生态资源。文化自信深沉、持久的力量在这里积累、汇聚,养育了一大批特色“非遗”技艺和众多濒临失传的艺术门类,为房山乃至北京市的文化旅游深度创新和开发赋能蓄力,为房山区融入首都发展大局,建设以文化带动旅游,助推生态康养、研学教育旅游等高端业态发展注入新元素,也是解决当地就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房山国际化文旅的新名片。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和“非遗”等传统文化工作。不仅着力打造文创园区、生态涵养区、文旅产业园等优质文化集聚项目,更在软实力上加大力度鼓励文化创意创新、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推介。但是在提升非遗文化传承、文旅大融合方面,单靠政府的关怀和支持还略显单薄,需要辖区优秀企业、文化名人的积极带动,需要大众的参与和支持。

建议:

围绕房山区“三区一节点”战略定位,重新梳理非遗文化在房山文旅建设中的位置,以传递非遗文化为突破口,以建设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讲好房山故事,传播房山声音,奏响非遗文化与旅游文化相融合的二重曲。

一是抓特色,推品牌。建非遗展馆,文化事件精准引流,以点带面,扩大影响范围。建立专业非遗展馆,精准集中一批特色非遗项目,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广泛参与的构建模式,抓准区域非遗文化特色符号,建立房山非遗文化馆,举办品牌文化节、非遗消费季、新春文化庙会等一系列有特色的系列性文化品牌活动。进行多品类、高层次、深角度、新形式、全方位的展览展示,根据不同年龄层的特点,利用实物展陈与视频资料想结合的科技辅助手段、配合体验和讲解,使受众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各种传统工艺和艺术门类的魅力。同时,拉动地区经济、提升区域影响力。

二是发掘非遗创新焕发活力,让生活更美好。利用非遗展馆的物理空间,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互动性、普及型、体验感、带入式的模式为纽带,发展以文化带动市场,以实物交易为支撑,以传承发扬代替保护,以非遗艺术、文化创意、文化传播、文化鉴赏、文化教育、公益活动为主线的传统非遗传习文创基地、园区。开展系列非遗论坛、组织非遗主题展览、设立非遗旅游线路,为城市提供非遗可持续赋能的新路径。在充分保护传统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技法创新、设计创新、意识创新。鼓励非遗传承人带着作品和手艺走入基层、走入市场、走入企业、走入校园。鼓励企业参与到传统文化产品的创新研发、市场化运作中来,真正推动濒临绝境的艺术门类焕发新的活力。鼓励结合新时期审美探索非遗时尚符号,扭转非遗困境。

三是非遗赋能,加速文旅融合。房山区现有21项区级以上非遗项目,鼓励打破地域局限,充分利用国家级艺术大师的国际影响力,拉动区域非遗项目的综合发展,同时精研区域特色项目的文化创新,通过对艺术品的高中低分层,降低认知门槛,增加利于传播和市场化的文创衍生品类。传统与创新的相互融合,特色技艺之间的相互融合,传播手段的相互融合,从几项特色的非遗传统工艺项目发端,从展示展览延伸到全方位交互体验,并结合科技及文化创新元素,全方位立体呈现,再现数千年前的艺术魅力。打造房山独一无二的品牌名片。

四是校企联手,文化传习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拓展传统文化相关资源,校企携手,筹办传统文化开放式教育体验项目,适应首都文化中心功能定位,以实际行动助力房山“文化强区”的战略方针,鼓励在校师生走出校园,鼓励非遗传习走进校园,满足大众和中小学校校外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巨大需求,真正实现教育社会化、生活化、场景化。陶冶情操、亲力亲为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一项传统技艺。力求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再现、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精髓。


关于非遗赋能促进文旅融合提案办理情况

承办单位  区文化和旅游局

 

房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截至2019年底,共完成普查项目225项,正式列入代表性名录的国家级3项,市级8项,区级52项。其中民间文学1项,传统音乐3项,传统舞蹈9项,传统戏剧5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8项,传统美术5项,传统技艺16项,民俗5项。

2016年底,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搬迁到长阳后,中心B座三层专门建立了350平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在展厅设计上,长廊由传统手工技艺、杂技竞技与体育、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间文学及民俗、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8部分组成。展厅内部利用多媒体、环幕影院、场景雕塑、沙盘微雕以及平面展板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了房山区38个非遗项目。展厅全年免费对公众开放,非遗部的工作人员及文化志愿者为来参观群众做讲解,参观者可以充分领略了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价值。展厅对房山区的非遗项目起到了广泛宣传推广的作用。自2017年初到目前,开放近3年的时间里, 接待了上万人次的参观人员和许多批次的参观团体,为房山区非遗项目的宣传普及做出了贡献。展厅目前的设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需更换,有的需修复,有的需增加,经过多次勘察测量,主要包括传统戏剧一面墙的打磨喷漆翻新,笼屉制作技艺和林氏家具制作技艺展板替换,花会沙盘泥塑人物、道具的增补,增加展品展示所需的展柜,其他开胶开裂部位的修复等。由于疫情影响,利用文化馆大半年闭馆的时间,我们对展厅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将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开放。

根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推荐申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通知》(京文旅发[2020]234号文)的要求,2020年8月初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组织召开了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评审推荐。在广泛收集材料、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了区里的评审推荐会,请专家组本着对于历史文化与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就申报项目的成长性与技艺流程的翔实性认真审阅、严格把关,经过审阅项目资料、观看申报片、充分的陈述、讨论,最终推荐京西隗氏祭祖习俗、汉白玉雕刻、制埙技艺和尹氏粉条传统制作技艺等4个项目代表房山区申报第五批北京市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下一步,市文旅局将对全市上报项目组织评审,最终确定第五批市级名录。

9月份,组织21项非遗文创项目参加“遇见南窖,慢品西山 ”为主题的2020北京西山民俗文化节展示活动,为北窖村狮子会、音乐会、吵子会、大鼓会等4档花会编排演出,参加在房山区南窖乡南窖村的演出。这次非遗展示活动作为西山民俗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1日下午,南窖水峪中幡和北窖狮子会、大鼓会、银音会和吵子会四档花会等特色民俗文化轮番进行展示,让现场及直播前的观众目不暇接。活动还邀请了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京绣、市级非遗项目北京灯彩、区级非遗项目葫芦烙画、剪纸等22 项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亮相,构成非遗展示体验区,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接触、了解传统文化。游客们学剪纸、捏泥人、弹古琴,面对面进行“非遗体验课”,感受传统手艺人的工匠精神。展出持续了5天,让群众近距离接触体验了传统文化。

虽然前三季度文旅融合脚步受到阻滞,但是在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下,房山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还在稳步推进。我们按照提案厚积薄发,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动员、引导、协调和组织社会各团体、组织,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探索、研究、实践和创新,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把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