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垃圾分类宣传工作
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案
提案人 王东晖
问题:
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不过依然可以看到有的小区、公共区域等垃圾随处乱放的现象,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从源头抓起,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建议:
1.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入普及垃圾分类和可循环利用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包括电视、广播、报刊资料、横幅、广告牌等,有效地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普及垃圾资源的再利用知识教育,进行垃圾分类的归类知识的宣传教育。很多居民至今尚对哪些是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等的分类不能很好界定。
2.以街道和社区为单位,培训宣传人员,进行垃圾分类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社区居民点是各类家庭残余生活垃圾,包括厨余垃圾、电子垃圾、废纸电池、塑料等的最重要集聚地,垃圾分类也最复杂。对广大居民,特别是年龄偏大、居住分散的社区居民而言,知识的匮乏和分类不当的现象最为集中。因而,从街道和社区入手,是解决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重要场所,必须加强。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专门为居民发放说明手册。
3.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专门的垃圾分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国外特别成功的经验之一。中小学教育中垃圾分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是解决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的根本环节。这些学生回到家也是很好的普及宣传员和监督员,将对家庭及周围人员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知识教育,使得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4.实施推广定时分类回收,在垃圾回收箱标明分类与回收时间标志。首先做好分类工作,在回收时在每周的特定日进行特定种类的垃圾集中回收,以便很好的循环利用。
5、其它配套与辅助措施。除了上述具体措施外,也可以分步实施逐渐完善推广,先行赠送分色垃圾袋(如绿色为可回收垃圾),袋子上印制类型标志;对电池类的重点监管,可以设置专门的回收网点,比如叫“绿色小屋”,居民可以定点、定时将家中废弃的电池、玻璃瓶、饮料纸包装、过期药品等可回收垃圾用以兑换积分,换取相应小礼品;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与监督机制,确保垃圾分类回收的加快实施。
关于强化垃圾分类宣传工作
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案办理情况
承办单位 区城市管理委
一是开展“三项行动”,推动垃圾分类再上新台阶。在全区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家行动、城管执法进社区行动、家庭轮值行动,促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共开展“分小萌”垃圾分类示范引导活动84场次;4.6万余名在职党员、1.3万余名团员青年回社区(村)报到,累计服务时长超20.6万小时;全区共3555户家庭,5850人次参与家庭轮值,累计服务7110小时,累计守桶10475次。按照市领导指示要求,在普遍入户回访的基础上,我区着重向精准方向转变,不断深化 “宣教指导”、“精准辅导”、“专项督导”工作模式,切实把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实。截止目前,已累计开展宣传指导45万余户(次),分类效果上门检查合格率80%;精准辅导10万余户居民家庭通过“两桶一袋”实现在家分类;加大垃圾分类执法力度,区城管执法系统共检查垃圾分类责任主体3988家,录入垃圾分类投放执法检查单14283件,检查中共发现288家问题单位(个人),发现问题284起,共立案查处各类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2349起,罚款473350万元。
二是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有效合力。聚焦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商超等条例法定的十类责任主体,强化行业引领,做好“管行业要管行业垃圾分类”,把住本行业关口。市场、文旅、商务等各部门依托行业监督指导,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形成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积极引导行业自律,主动践行分类减量新时尚;党政机关发挥党员带头作用,采取机关干部工作群开展宣传,全区党员干部共带头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26万余份,各级党组织开展培训2400余场,培训人次27.7万余人;学校充分发挥师生力量,通过学校家长班组群、“微课堂”、中小学召开“主题云班会”、幼儿园依托真爱家长学校,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小手拉大手”等多种形式宣传活动。
三是建立考核通报和约谈机制,力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聘请第三方机构每月对各乡镇(街道)的垃圾分类开展情况进行暗查、检查和数据核查,并对检查核查情况进行打分、排名,每月在区级指挥部调度会议上、每季度在区政府常务会议上、每半年在区委常委会议上通报。截止目前,已累计检查居住小区(村)2330个次,餐饮单位574个次,检查发现问题8595处,已整改8566处,整改率99.7%。